下好“减联转”三手棋

◎镇江新区行政审批局

近年来,镇江新区在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做出不少积极探索,一些改革举措走在了全省前列,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为三个“难”:一是简政放权协同难。尤其是部门之间的协同不同步,往往有的部门精简了审批事项,其他部门没有第一时间跟进,导致审批链条出现“脱节”现象。二是精细服务开展难。因人力、物力以及法定职能的限制,当前行政审批服务水平的提升仍然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政府全面开展精细化服务难度较大。三是事中事后监管难。审批改革大幅减少了项目前置条件、放宽了市场准入门槛,限制条件越来越少,容易导致建设、经营过程中的超标、违规等现象,对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开发区发展已到“高位过坎”关键阶段。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镇江新区将高举“改革”金字招牌,以实干做好高质量答卷。

“减”的关键是缩短审批长度,确保事项精简到位

推进审批提速,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红线不突破、底线放到底”为原则,在源头上简政放权,做好减法。一是减审批事项。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取消审批事项的同时,启动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不再审批改革,目前新区通过企业承诺、备案管理、统一服务等方式已实现“不再审批”事项24项。二是减审批环节。启动“一枚印章管审批”,从2018年10月1日起,以“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行政审批专用章”替代了原有镇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行政审批专用章(新区)和新区经济发展局、城乡建设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7个部门用章。按照“三集中、三到位”原则,实现涉企投资项目审批事项100%进驻政务大厅,并推行进驻事项窗口“一审一核”,重点审批报建环节压缩50%以上。三是减审批时限。在全省“3550”改革的基础上,升级加码推行“2332”改革,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申领施工许可各阶段审批时限平均压缩68%,其中申领施工许可阶段所涉事项即办件占比达到47%,除涉及“多评合一”、并联审批和多图联审的事项外,其余事项均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

“联”的关键是拓展审批宽度,确保效率提升到位

推进审批提速,核心是变多头受理为联合办理,最大幅度提升行政服务效率。为此,新区已全面推行“一窗无差别受理”。一是强化并联审批。围绕“一窗受理、联合办理、限时办结”目标,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申领施工许可等阶段设置综合受理窗口,并以此为枢纽,建立部门紧密联动机制,由集中变集成,所涉30项事项由串联改为并联。二是实施联合审图。将抗震设计审查、防雷装置设计审查等技术审查并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相关部门不再进行技术审查,每年实施联合审图的项目约80个,审批时限是7~11个工作日,通过审图部门提前预审介入的方式,审批时限进一步缩减至3~5个工作日。三是推行联合验收。针对工业投资项目竣工验收时间长、程序繁、重复报等短板,将规划、住建、消防等6个部门自行验收变为多部门联合验收模式,通过一站式服务、一次性验收等制度,大幅缩短行政审批时间,实现从项目前期到竣工验收“三级跳”。

“转”的关键是提高审批便捷度,确保流程优化到位

推进审批提速,关键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最大力度释放制度的“红利”。为此,新区坚持向内深挖潜力,转流程、转方式、转服务,打造行政审批提质增效的爆发点。一是转变审批流程。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申领施工许可和公共事务四大领域建立集中受理模式,特别是公共事务领域涵盖了4个部门12个条线121项事项,实现了“一窗通办、无差别受理”;实施“证照分离”改革,39项行政许可试点事项采取4类不同的管理方式,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二是转变审批方式。瞄准土地招拍挂、土地成交确认公示、合同签订这42天的法定时间瓶颈,探索开展施工许可容缺预审代办,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前介入、超前服务,自土地挂牌之日起就同步开展规划、审图、建设等报批报建手续,项目报批全流程压缩至50天以内。三是转变服务方式。针对重点产业项目开展“1+9”的两级代办特色化服务机制,即挂牌成立一个区级联合代办中心和9个镇(街道)级审批代办服务分中心,严格执行“一企一人、一企一档、一办到底”,提供全程精准专业无偿代办服务;大力实施“不见面”审批改革,建立了“在线咨询、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端推送、快递送达”办理模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