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镇江的特色文化

今日镇江讯   2009年5月,镇江扬剧(金派)国家级传承人姚恭林和筱荣贵、古琴艺术“梅庵派”传承人刘善教、秦淮灯彩传承人陈柏华、缸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许朝中等5人,入围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由此,姚恭林也成为我市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作为镇江非遗传承“第一人”,也是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姚恭林14岁小学毕业时便进入了镇江扬剧团,苦练动作、口腔等基本功,同时得益于老师们的严格要求和自身的刻苦钻研,技艺飞速进步。

1961年下半年,姚恭林出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戏《借子》,饰演名叫黄志平的小生。对这一部作品,在1961年农历九月十一日的《镇江日报》还能看到相关报道,报道名为《‘借子’中的教与学》,同时还刊登了“金运贵在教学员姚恭林练习演艺”的照片。

随后,姚恭林陆续出演了《挑女婿》《十八相送》《芳卿羞姑》等,这些剧目的演出中不仅让姚恭林的名气逐步打开,也让他逐步被江苏、安徽、上海等地的戏迷所喜爱,被称作扬剧金派“第一小生”。

在沿袭金派唱腔的基础上,姚恭林又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针对此出现了“金派姚腔”和“金声姚韵”的评价。1988年,姚恭林获得“白玉兰金奖”,1999年荣获江苏省首届“德艺双馨”演员称号等。

在我市众多非遗传承人中,像姚恭林这样始终如一在传承非遗的岗位上履职尽责的还有很多。2017年12月,镇江恒顺香醋酿造技艺传承人乔贵清和茅山道教音乐传承人何春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此我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6人。而截至目前,我市还有11人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5人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如此多人获评各级代表性非遗项目传承人,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市对非遗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镇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现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见证了我市的历史发展变迁,是镇江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优秀代表,也是镇江文脉延续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非遗保护体系还是具体传承工作,我市都力争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在非遗保护体系方面,我市建立了国家、省、市、各市区四级非遗保护体系。《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例》2017年正式实施,这也是全国范围内第一部关于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地方立法,条例详细讲述了传承人的权益与义务、申报与要求等。“除此之外,我们在全省率先针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开展了十三五时期中长期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目前编制工作已全部结束。”

在具体传承工作方面,通过资金扶持与广泛开展活动“双轮驱动”促进非遗留下来、活起来。“201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项补贴,2017年该项补贴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升至2000元,2018年又针对市级非遗项目实行奖补。”非保中心负责人强调,“尽管补贴与奖补数目不多,但其代表着对非遗传承人工作的肯定与鼓励,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无论是在本市还是走出去,各类非遗活动丰富多彩,为我市非遗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在镇江,每年都会举办多场大型非遗传承活动,如民俗文化周活动、白蛇传活动、非遗“三进”活动、“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等,有些已成为镇江闪亮的文化旅游品牌。

同时,我市还积极组织各类非遗展演走出去,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如以恒顺香醋、梅庵古琴、乱针绣等为主线,在香港、台湾等各地举办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集体呈现镇江丰厚的历史遗存和现代文创,以此扩大城市影响力。(全媒体记者 张琼霞)

编辑:何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