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创刊20周年特别报道】一个老报人职业生涯的尾声

为了迎接京江晚报创刊20周年,采访晚报第三任总编辑顾洪恩,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位已经退休三年的原老总屡次三番地婉拒记者的采访。理由是他在京江晚报工作的时间不长,而且占据了迄今为止两项“之最”:

一是出任晚报总编时年龄最大,

二是时间最短:从正式任命到根据相关规定“退二线”,仅有11个月。

顾洪恩再三表示:“我对晚报没什么贡献,更谈不上有所建树,没什么可谈。”在记者再三坚持下,顾洪恩同意“配合工作”,但与记者 “约法三章”:

可以谈往事,不要提个人。

一轮艰巨的改版扩版

2011年的《京江晚报》,在全省的同行面前“压力山大”。当时的晚报,每天平均只有25个版,事实上成为全省“最薄的晚报”。排在倒数第二位的是《宿迁晚报》,32个版。而2011年,《京江晚报》承载的广告,占报业集团广告总量的76.5%。版面数量过少,如此大量的广告搭载,势必挤占有效新闻信息的空间。因此,镇江报业集团党委、社委决定实施《京江晚报》新一轮改版扩版,并提出晚报要“融入城市生活,走进市民家庭”的总体要求。

这个时候,顾洪恩已届“退居二线”,只等一纸文件下达。但是,他仍然和晚报编委会迅速行动,落实集团党委确定的改扩版任务。晚报编委会提出的改扩版定位是:

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提供更加精彩的报道、

提供更有价值的阅读。

根据当时改扩版的版面设置,版面总容量增加近30%,而本地新闻增加了52%,以突出晚报特色。

如何做到这一切?晚报编委会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业务措施:

一是做大做深地方新闻。灵活调度安排地方新闻版面,切实减少一般性动态报道,突出有价值的地方新闻选题,关注国内热点事件,通过多角度采访、“落地化”链接等手段,进行专题报道。

二是加强社会服务和读者参与。开设“镇江新闻·社区”版。报道社区居民生活中的人与事,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反映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情况、经验和问题。开设“镇江新闻·热线”版。对有价值的报料线索及时进行采访报道;为读者的求助、咨询提供服务。扩大“京晚时评”版与“拍客”版。

三是整合专刊副刊版面。将分散的“江花”文学副刊整合为《江花周刊》集中刊出,分体裁组稿。

改扩版效果如何?记者手头有一份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的专题集中审读会议记录,审读员们的意见是:改扩版后的晚报面貌一新,更好看了。他们甚至不无欣喜地表示:“晚报原来可以这样办!”

一次大胆的改革探索

面对如此繁重的改扩版任务,晚报的采编人员基本没有增加,当时也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增加。作为七年前改扩版的亲历者,记者清楚地记得,高效率的执行背后,是全体晚报人不分日夜的付出。工作室的主编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

为适应报道容量大幅度扩张的要求,晚报编委会经报业集团党委同意,调整采编运行机制,增强报道组织的动态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协调性,扁平采编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具体做法是:

采编合一,编组分开。打破“采访部”、“编辑部”的前后道部门分工,重新组合采编合一的业务团队(工作室),以版面为单位,完整负责从报道策划到采写、编辑的内容生产。实行编组分开,设置版式监督岗位,规范形式,统一风格;。

选题主导,动态定版。根据版面设置,原则规定各工作室承担版面任务的基本要求,加强采前选题策划,在保证重要时效动态稿件刊出的同时,按照深度优先、热点优先、专题优先的原则,动态调度当日版面。

严控节点,压缩流程。分时段编组版面,严格规定截稿、组版、清样等出报流程中的节点时间,并与奖惩考核挂钩,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纪律,提高出报工作效率。以往清样时间到凌晨两点以后,改版后,一般都在一点到一点半清样。

不少读者可能对2012年初震动全市的九河整治记忆犹新。年初,晚报民生工作室的记者姚秀峰等在日常采访中捕捉到一些曾整治过的河流又被污染的信息,自己冒着严寒步行、骑自行车、打的、搭便车,硬是和部门同事一道,跑遍了全市的九条河,扎实的采访,经过细致的编排,两个版的文章一见报,就在全市引发轰动。隔了没几天,全市召开河流整治的长效管理汇报会,“再议”九河整治,知情者说:晚报记者功不可没。

当年的水污染事件中,晚报记者持续跟踪,尽管一些文字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见报,但字里行间,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记者“铁肩担道义”的风骨。

一个“理想主义”的报人

作为在镇江日报社工作整整30年的老新闻工作者,顾洪恩在言谈中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推崇新闻专业精神的“理想主义者”。

顾洪恩说,当下,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正面临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和媒介融合的迅猛趋势。在这种趋势面前,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转型,尤其需要坚守新闻专业精神。在新闻报道和采编业务层面,特别需要坚持新闻的职业理想、职业操守和专业规范、专业水平。需要新闻从业人员不断加强理论和业务的学习,坚持敬业奉献、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借用已故新闻大家吴惠连的话说:新时代要求新闻记者掌握新技术,懂得使用因特网,会做研究,并懂得各种媒体的综合应用。但是,如果新闻人不能始终坚守新闻专业精神,那么新闻业在新世纪便无法存活。

谈到对《京江晚报》的感情,顾洪恩说,自己在晚报工作的时间只有二十几个月,而在日报工作的时间是二十几年,但是对《京江晚报》同样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京江晚报》毕竟是镇江日报创办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子报”,所以20年前同样为晚报的创刊而激动,20年来同样为晚报的成长、发展而欣喜。能在职业生涯的尾声,与晚报的同仁一起工作,他感到非常愉快。值此晚报创刊20周年之际,由衷地希望《京江晚报》越办越好。(来源:京江晚报记者 陈声秦 编辑:李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