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创刊20周年特别报道】使命在肩 不忘初心 不畏将来

每一期报纸,都划出镇江前进轨迹;

每一个版面,都闪烁着镇江人的生活;

每一篇文章,都谱写着跃动在镇江的七彩音符……

对于《京江晚报》现任总编辑张翀煜来说,这就是《京江晚报》作为镇江历史记录者、辉煌见证者的光荣使命。

用理想吹响传承的号角

在《京江晚报》,张翀煜是一位年轻的“老资格”。

有过试刊、创刊时的激动,触摸过第一张“彩报”的温度,经历过“晚报早出”的“倒时差”……伴着《京江晚报》一路走来,张翀煜也从一线记者成长为总编辑。

峥嵘岁月再回首,激越华章跃纸上。如今,回首来路,张翀煜感慨万千:“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还记得,凌晨1点写完稿件回家途中,行走在中山东路上,还会与许志民、任雯、祁山洪他们就某个标题意犹未尽,甚至激情澎湃地高歌,丝毫没有疲惫之感……”张翀煜说,在晚报“创业”初期,大家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只为记录阔步前行的历史足音。

这是一个理想,也是一种情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张翀煜说,“我是幸运的,我干着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是这份事业让我的理想得以实现,是这个理想让我一步步前行。”

一张报,两代人,二十载,如磐石。对于张翀煜来说,林少麟、孙肖苏、顾洪恩不仅是自己的前任总编,他们这一代报人,更是自己的恩师和领路人。

“把信念之歌、使命之歌、奉献之歌写在一篇篇稿件中,倾注在一个个版面上,定格在一个个镜头里……”张翀煜说,他们用行动坚守着报纸的职责使命,诠释着报人的职业理想。从一篇稿件到一个版面,从新闻理想到办报理念,张翀煜从前辈的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这也是她能永葆热情,践行在现场、在路上的永恒动力。

“即使从黑发到霜鬂,我们新闻人朝着真理与真实孜孜以求的脚步不会停、理想不会灭、情怀不会变。”

张翀煜说,从无到有,从刚开始的1000份订阅量到如今60000份的年订阅量,20年来,《京江晚报》的每一次跋涉、每一点进步,都有着镇江市民的见证,面对新征程,自己愿意用理想吹响传承的号角。

用慢火熨帖“黏”住读者

年轮,之于苍茫宇宙似乎并无特殊意义,而对于一个单位或个人,有时则意味着一次转折、一种命运。2013年是张翀煜担任晚报总编的第一个年头,而在这一年,报业发展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当键盘和鼠标,遮挡了柔软的墨香,当移动的屏幕,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报纸、广播、电视、网站、‘两微一端’……新老媒体开始了共生融合。”张翀煜说,随着读者选择的多元,媒体迎来了一个混搭的年代。

面对多栖的读者,张翀煜将目光投向了慢火熨帖的纸媒专副刊。

“今天我们做专副刊,必须抛弃‘大锅饭’,改做‘小锅菜’,不断增强报纸黏性,努力渗透进寻常百姓的生活,用温度和筋骨留住更多飘摇不定的读者。”

张翀煜说,在这个混搭年代,需要足够的定力来对抗压力,足够的底气来参与变化。而这个定力和底气只能来自于这几个方面——你无法再去掌控让每一个人看什么,但是可以引导和渗透;了解透你所服务的这座城市,服务透你这座城市的市民,找到受众与你共振的脉搏点;微博微信客户端都不放过,把人聚拢过来,寻求对报纸的反哺;改变百货商场式的做法,把擅长的做到最好……专副刊的细水长流正是可以拿来夯实一张报纸定力底气的利器。

于是,在这一年,《京江晚报》推出了六大周刊,每个周刊都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报纸集聚人气——

适合年轻人的《Ta周刊》;关注养生健康的《慢周刊》;吸引投资理财客的《钱周刊》;锁定学生读者的《学周刊》;展示60岁以上老年生活的《银潮周刊》;文艺中青年喜欢的《江花周刊》……

因为定位细致地与读者同步呼吸,主动融入百姓生活,这样的细水长流,越来越多的市民被紧紧“黏”住,读者离不开,舍不得离开。

用小小善意让更多人心生温暖

“当社会充满转型的焦虑,每个人都可以承载安抚别人的使命,更不要说一个媒体、一张报纸了。”说出这句话时,张翀煜将女性的柔暖与报人的担当“无缝对接”。

在张翀煜看来,如今这个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生命、社会责任这些超越个人利益范畴的东西,开始有了强烈的担当,并付诸行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一个小小的善意,可以让更多的人心生暖意。

“读者只有感同身受,只有觉得与你唇齿相依,把你当自己人时,他才愿意听你的,也才会听得进去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张翀煜说,《京江晚报》作为一个媒体,近年来积极策划和组织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社会活动,以社会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关注社会现实,倾听百姓心声,为社会减压,努力做好社会的“减压阀”,努力为创造和谐社会做了一些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事。

晚报发起了为贫困家庭赠送爱心年夜饭活动;组织了“社会儿女”给空巢孤老拜大年活动;联合市政府纠风办打造了“京晚众议”,“收编”民间意见领袖,给他们开辟说话的通道;开展了“名医面对面”、“服务老空调”等公益活动;开展了“书香镇江·关爱学子(青年)”等系列活动……

2014年9月,经镇江市民政局审批,镇江“京晚公益服务社”正式成立。“京晚公益服务社”的创立,不仅是《京江晚报》多年来热心公益事业、致力服务社会举办多项活动后的一次“总集成”,更是《京江晚报》肩负媒体担当、开创精彩未来的一次“再出发”的“集结号”。

用融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20年,仿佛一瞬,无数次感动仿佛就在昨天。”站在新的起点,张翀煜说,一切的出发都是为了到达,因为只要是光,一定会灿烂。

面对读者阅读习惯发生的变化,张翀煜有着自己的思考:《京江晚报》要好好研究移动时代的镇江读者,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来了解今天的读者需要什么,因为这是报纸前进的方向,或者说是存在的价值。

“如今的报纸,仅仅贴近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融入,因为融入方能让读者信服。”张翀煜说,近年来,《京江晚报》一直致力于主动俯下身子,用真情抚慰读者,用活动凝聚读者,适应时代的节拍,主动融入社会生活。“体验百味,感受责任”、“记者编辑社区蹲点”等新闻行动的推出,让《京江晚报》的日常报道渗透进百姓生活。

“京晚实验室”启动、“京晚艺术+”上线、“京晚调查”行动、“来信版”新鲜出炉……近年来,《京江晚报》积极探索与实践地市级报纸如何应对媒体新格局的方法——深度介入百姓生活,不断增强报纸黏性,稳住并扩大受众队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对于未来的《京江晚报》,张翀煜有很多设想——遵循新闻规律,优化新闻宣传,提高办报质量,反映读者需求;科学设置流程,打造有品位的新闻纸、文化纸和生活纸,并使之融入寻常百姓家;尽力生产最吸引人的新闻、信息、娱乐,并把他们传播到尽可能远……

站在新的起点,光荣与梦想的旗帜再一次飘扬,每个晚报人胸中都激荡着荣光、豪情、欢喜……张翀煜这样写道:

让我们重整行装,昂首阔步向前、再向前——

因为,我们不仅需要追寻历史,更需要憧憬梦想;

因为,我们不仅需要深情回眸,更需要铿锵前行!

(来源:京江晚报记者 张立华 编辑:李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