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以高品质内涵推动丹徒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日镇江讯   与共和国同龄、有着40年教龄的殷文保老师,不仅对教学所在学校的历史变迁如数家珍,就是对丹徒教育的发展变化也有着惊人的记忆。

教师节前夕,对殷文保的采访,安排在他工作了20余年的黄墟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黄小)进行。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50%以上,但这并不影响学校的发展壮大。目前,该校拥有7662平方米的校园建筑和10311平方米的运动场地,给人们以足够的视觉冲击;同时,簇新的教学楼、图书馆、标准塑胶操场,以及多媒体、千兆网络、微格教室、电子阅览器、电子显示屏等一应俱全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也让记者感叹不已。

在40年的教育生涯中,殷文保三进三出黄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民教育兴起,当时村村办校。黄墟作为“人民公社”一级管理机构,开办学校34所,其中完小16所,初小18所,需要大量的教师,时年21岁的殷文保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教师岗位的。

忆起当年的情形,殷文保感慨万千。那时,学校办学条件异常简陋,很多校舍选在庙宇、祠堂中,课桌以砖砌立墩铺上木板而成,学生自带板凳上课,在墙面上抹上水泥刷上黑漆就是黑板,操场往往就放在村里的打谷场上,篮球架和乒乓桌就是极度“奢侈品”,至于教具更是因陋就简,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本教本、一本教案就是教师的所有教学用具。一支书写流畅的粉笔还要留到上公开课的时候才使用。黄小的校址设在“殷家祠堂”中,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黄小是由近代民主革命家、实业家冷遹先生创办,颇具历史,学校条件相对要好,是一座受人羡慕的学校。1974年,当殷文保从一所五年制“完小”调来黄小工作时,该校已是拥有600多名学生,14个班级的双轨制学校。

“当时,比办学条件更为严峻的是师资的贫乏。”殷文保回忆说,全公社约170名教师,只有不到20%的人来自于师范学校,其他均是在社会上招聘的初、高中毕业生,甚至还有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大家边学边教,恪尽职守,始终以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并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园丁”。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以及《教师法》的出台,教师地位得到提高,教育投入加大,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新契机。1983年,殷文保第二次来到黄小任职。此时,黄小已经升格为中心小学,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科研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均大幅度提升,尤其是校办工厂红红火火。学校教学楼、体育场、图书馆、师生食堂陆续开建。1995年,殷文保第三次就职黄小。此时,附近“村完小”正向“中心校”并入。黄小进一步扩容,成为一所“四轨制”小学,拥有学生1200多名,所有引进的老师均为师范生,保证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如果说,一滴水里可观沧海,一粒沙中可看世界,那么,从黄小这所农村学校的“过往今生”,我们同样可以窥探到整个丹徒区教育发展历史脉络。殷文保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参与者,抚今追昔,特别地感慨,也特别地欣慰。他对记者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丹徒教育克服重重困难,因地制宜,在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质量水平也得到有效改进。“特别是近年来,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和创新,让优质资源走进了农村,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真正的教育公平。”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下,追求高质量教育、寻求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丹徒教育把“提质增效,打造更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作为发展目标,围绕“改善办学条件、增强队伍活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4个方面,直面问题、准确定位、强化攻坚,切实提升了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均衡水平。全区现有各类教学单位65个,其中,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10所、小学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幼儿园24所、开放大学1所、社区教育中心10所,现代化建设进展顺利,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双创”(创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先进校)任务基本完成,“省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江苏省社区教育示范区”等创建任务也陆续结束,教育现代化监测综合得分为93.47分,跨入先进行列。

此外,完成12个特色装备建设项目和10个“智慧校园”创建项目。在体质健康测试中,全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超过95%,优秀率超过10%,全面达标,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 崔宁华 凌光明 )

编辑:何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