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铸就了丹阳辉煌

老的丹阳城就贤桥到双井巷、灯笼巷一段麻石街,远不如现在一个乡镇的街道。解放后的七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变的丹阳已走在全国百名县市的前列,成为沪宁线上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为家乡的飞速发展感到骄傲,自豪。

自打记事起,就看到了家中生活的艰辛清苦。一间漏雨的屋顶,芦苇抹上石灰的墙壁内,一张木马架子床,小方桌,二条凳,土灶,水缸,小桌橱就是我的家。床后有一女人用的马桶,男人方便要到外面的露天粪坑排队轮蹲。没有大门的小园子里,七八户人家情形相差无几。吃用都是井水,点的是煤油灯,粮油煤蔬菜等食用品全都是每月按人口计划供应,鱼肉蛋等荤菜要等到年节才能分到一点尝尝鲜,烟酒茶在那时是奢侈品,没有大事不进门,有辆自行车的人家那就算是富裕户了。

家门外的麻条石小路沿着两傍低矮的老宅连接到县城的贸易中心一一贤桥。桥西脚下百余米的麻石街两边都是年轮斑驳的平房店铺,白天做生意还有点人气,每到夜晚大街小巷到处乌黑一片,悄无声息,只有桥下的世界牛肉馆和电影院西北的工人俱乐部才有灯光和人影。

65年我到地处界牌的大成桥供销社工作时,住的是农药倉库搁楼,用的是煤油灯,镇上无澡堂,一冬不洗澡,一条不长的小街雨天水汪汪,晴天灰飞扬。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吃穿不用愁是人们渴望的共产主义生活。

为了建造新家园,劳动人民不畏艰难险阻,艰苦创业,靠自已勤劳的双手,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征途上艰难跋涉。

忽闻春雷惊天响,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下焕醒了东方沉睡的雄狮,冲破了各种束缚,激发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人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纷纷走出去,请进来,引进各自需要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互惠互利互补贸易,创办了一条又一条高产出的高科技产品生产线,大大缩短了四化建设的进程,迎来了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走向国际的丹阳眼镜是我们亲眼所见的创造发展典型:当年我县司徒、大泊等乡镇依靠上海、无夕等地下放工人,在破旧仓库里办起了简易眼镜厂,硬是靠手磨目测的原始化生产方式,一步一步把眼镜做成跻身世界一流的产业,丹阳眼镜也成了一张走向世界的亮丽城市名片。丹北镇一跃发展成镇江第一镇,丹阳也靠综合经济实力走到了全国百强县市的前列,进入了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令我赞叹不已的是,当年我工作过的界碑镇边远落后,如今已发展成名闻全国的汽车灯具之乡,农民们集中居住的环水新村堪称中国新农村样板,东方威尼斯水城,连前来参观的大城市里人也羡慕不已。

让我感触变化最大的是原来的贤桥脚下:旧有的内城河变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宽广马路,路西的八佰伴华地百货巨无霸商城和路东的金鹰国际商贸城遥相呼应,此类集购物、歺饮、文化娛乐休闲等多元素消费中心,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各种消费需求。宽敞的马路两傍商家的楼房鳞次栉比,马路上公交车、各式私家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人行道上购物行走的人群比肩接踵,熙熙攘攘,到了夜晚更是一片五彩缤纷的灯火辉煌世界。

年居住的简易旧屋区早已建成树花相简,喷泉水池,有长木靠椅,有大型新华书店,专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大型市民广场。

我们家如今住上了市中心花园式小区,楼房宽敞明亮,临街的窗外河水清清,绿树成荫。出门有了私家车,衣着时尚且上档,吃喝注重讲营养,天天荤素不同样。兴致一来,就邀友来一埸说走就走的旅行,在祖国的大好河山处留下夕阳的美景。

我们这代人享到了祖辈几代人没有享到的福,而我们则是亿万享受到美好家庭生活的平常人家。   

(王成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