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愿上学,可能并非“任性”

焦虑障碍是儿童青少年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以过分焦虑、担心、害怕为主要体验,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改变和躯体症状。长期追踪研究发现,儿少期焦虑不仅有持续的趋势,而且有逐渐恶化的倾向。一个儿童可能在童年期患分离性焦虑,学龄期患广泛性焦虑,而在青少年期患抑郁症,故及早干预尤为必要。

家系研究证明儿童焦虑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与多组神经体质相关基因有密切联系。具有行为抑制气质的儿童是焦虑障碍的高危人群,他们通常对新奇或者不熟悉的情境表现出过分的害羞、害怕和退缩。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焦虑儿童的父母常约束孩子的自主性,教育方式以指导、强制和否定为主,在遇到抉择性问题时,他们主张孩子采取回避的态度。

分离焦虑表现为:当患儿与依恋人(通常指父母)分离时出现明显的焦虑,青少年最常见的是身体不适和厌学。5—8岁的儿童常不切实际地担心父母被伤害而拒绝上学,即使被说服,也可能在走到学校门口或接近学校时逃走。有些患儿以躯体不适为首发症状。

患儿在面对陌生人的社交场合存在持久的焦虑,不愿意与其他孩子玩耍,沉默寡言。喜欢依偎在亲人身边,在进入新的社交环境时,出现哭闹、大声喊叫等显著的痛苦和不适。青少年主要是害怕成为注意的焦点,在与人交谈时感到局促不安,面红耳赤,不敢和别人对视。

儿少期焦虑的治疗目标是减少患儿的焦虑及相关症状,使其不再干扰孩子的社交、学业及正常发育,并建立一种儿童和家庭的治疗联盟。

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以主流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为主。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可有效缓解焦虑症状,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具体实施细则需要向专业的精神科医师咨询后确定。(吴兰珍 杨泠)

责任编辑:崔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