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为中国桥梁事业奋斗一生

◎曾海蓉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如果说,根据这些关键词,猜一位“大咖”,相信很多镇江人都会一口报出这个出现在小学课本上的名字——茅以升。而这位令家乡人骄傲和敬爱的人,刚刚入选全国“最美奋斗者”。这是他桥梁人生的绚丽一笔,更是他奋斗一生的最好总结。

1896年1月,茅以升出生在镇江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父茅谦为举人,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心的读书人,他为孙子取名“以升”,意思是既希望家业昌盛,更希望国家升平。

10岁那年的经历,注定了茅以升一生与桥结缘。那一年的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茅以升因为身体不舒服没有去。当天,因为桥上人太多,桥被压塌,很多人被砸死、淹死。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10岁的茅以升珍藏着祖父赠给他的墨宝——“奋斗”。从此,这两个字成为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勇往直前的秘诀。

如果说,10岁那年的经历,是茅以升与桥梁情的结缘,那么青年时期,茅以升的桥梁情结又有了升华。191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取了清华学堂官费留美研究生的资格。他的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荣获“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3年后,23岁的茅以升放弃美国人的聘请,怀着“为祖国效力”坚定信念,带着一身本领毅然回国。

年近不惑,茅以升接到一个电报,称相关部门想推动各方在钱塘江兴建大桥。钱塘江江水汹涌,在钱塘江上建造大桥,极具挑战性。

经过半年勘测,茅以升在分析比较了十几个方案之后,做出了钱塘江桥设计书。建设过程中,侵华日军空袭不断,企图炸毁尚未完工的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心急如焚,但他在困难面前并没有低头:“再有困难,大桥也得建成。在建桥上面,我决不后退半步!钱塘江大桥的成败,不是我一个人的小事,而是能不能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事。”

1937年9月26日清晨4时,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隆隆驶过钱塘江,两岸一片沸腾。历时两年半、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终于建成!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参与设计的我国第一座跨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建成。1958年,修建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

不仅造桥,茅以升在科学普及事业中同样贡献突出,中外报刊发表200余篇科普文章。茅以升在《桥梁远景图》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桥。毛泽东曾称赞他:“不仅是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可他无惧险阻,勇往直前,一生所建造的桥梁却永远留在人间。他为桥梁事业奉献一生,绘就出色彩斑斓的奋斗人生。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