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江走出的“园丁”大师——记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于漪

◎胡冰心

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第一代语文教师、全国首批“教书育人楷模”,去年底获授“改革先锋”奖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她“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她就是语文界的“超级明星”和“不老传奇”、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她1929年生于镇江、长于镇江,后从省镇中毕业考入复旦大学教育系。9月25日,笔者专赴上海采访,于漪老师因健康缘故未能到场,但从她弟子、学生及家人的讲述中,我们深深领略到这位老人一生以来的使命情怀、深厚学识、崇高师德与美丽心灵。

难忘的“三个第一”与“一次活动”

上海市特级教师、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伟,是于漪老师上世纪80年代初的学生,他到现在都能清晰回忆数十年前于老师给他们上第一节语文课时的情景。在这堂课上,王伟学到了平生第一篇文言文——清代刘蓉的《习惯说》。

王伟说,他后来明白了于老师选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作为“第一课”的良苦用心。“君子之学,贵乎慎始”,不仅仅是治学,对做什么事情,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都有益,这个道理一直影响着他此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在于老师教他的3年时间里,王伟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最突出印象有3个,除了“语文第一课”,他也是全班第一个走上讲台“练口”的,于老师给他打80分。“这个80分功不可没,是它给了我自信与勇气”,如今也已身为骨干教师的王伟,每当出现在数十甚至上百人的公开课或讲座讲台上,眼前常浮现起当年那次“练口”场景。也正是在于老师的课堂上,王伟第一次知道,学生竟然还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向老师提出挑战。

现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的谭轶斌,199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于漪担任校长的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执教语文,成为于老师手下的一个“兵”,身受其悉心指导和鞭策,较快地成长起来。后来,上海市成立语文名师培养基地,此时已退休多年的于漪,仍欣然担任了基地主持人,而谭轶斌也有幸“回炉”,成为该基地的一名学员。

一次,基地活动远在位于金山区的华师大三附中举办,大家费了不少口舌想说服于老师不必亲自到场,可她却一再表示要去。一大早,准时到场集合的于老师坚决不肯一个人坐轿车,而是和大家一起坐上大车子,就在基地管理员为众人分发面包和牛奶的时候,于老师也从包里取出一袋鸡蛋来向大家分发:“这是我早晨起来刚煮的,快趁热吃了吧!”谭轶斌顿时有了“小时候从奶奶手上接东西”一样的感觉。

“忘不了于老师为我们每一个学员写下的深情寄语;忘不了她在我们教学设计和科研论文稿纸上留下的密密麻麻的修改字迹;忘不了她躺在床上边吊点滴边跟学员讨论教学要点的一幕。”忆起那段基地时光,谭轶斌感慨万千。

“校长与我们共议校服样式”

现任上海市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卜健,系1984年上海二师复校后的第一批学生,她在这里度过人生中的青春期,更是健全人格的黄金期。卜健说,校长于漪将“一身正气、为人师表”的办学理念,始终渗透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滋养着一届又一届的二师学生。

国家层面上,1993年教育部才下发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着装工作”,穿校服在今天已是寻常之事,而上海二师自复校初期就领时代潮流之先,着力推广了统一校服。但是,这项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

当时的二师,女生占了80%以上,得知学校要求统一穿校服的时候,大家普遍表现出抵触情绪。于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采取的做法并不是“强压”,而是主动走进学生中讲解校服的内涵意义,并动员学生们共同参与设计、共同比选校服的样式,一下子就把大家心里的疙瘩解开了。

时隔数十年后,卜健仍如数家珍地描绘出自己当年女生校服的风格:藏青色系,上装西装领、夹克式样,内搭白衬衫,大红色领带,下配直筒裤或A字裙,白色中筒线袜,丁字黑皮鞋。当校服领到手后,身着校服、佩戴校徽的二师学生结伴出行,一度成为马路上赢得极高回头率的一道靓丽风景。卜健说,校服给同学们带来的不仅是漂亮神气,更让大家时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未来人民教师的庄重与自警自律。

那段学生时光,卜健进一步回忆道,二师校园面积约有66亩,从厕所到绿化带,却没有请一个保洁工,这些工作全交学生自己完成。日常出操、运动会、文艺汇演、接待活动等,也全放手交给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天长日久,“不仅锤炼了我们的吃苦精神和集体意识,更把我们培养成为各类校园活动的‘操盘手’,为后来踏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

“教师之家”:良好家风代代传承

谈起奶奶最打动自己的品格,于老师的孙女、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科研室教师黄音说,首先是踏实严谨的敬业作风。奶奶每上一堂课,都会把需要讲的内容先写在本子上,然后再一句句转换成口头语言,费时费力,她却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生活中的于老师亦是如此,扫地时她每个角落都不会放过,“抹桌子会湿的抹一次、干的再抹一次”。

黄音眼中“从那个无职称评定年代走过来”的奶奶,始终淡泊个人名利,她生活工作得纯粹而充实。早在30年前,曾有民办教育机构以年薪60万相邀,于老师却不为所动。退休后的她不仅甘守一份退休工资,还退岗不退业,继续守着一扇寒窗,为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发挥余热。载誉无数,她却最中意一个称呼“老师”。

前几年于漪生病住院,她在名师基地里带过的一位学员由衷感言:讲台上的于老师永远精神饱满、思想深刻,可别忘了,台下的她也已是个耄耋老人,也会饱受病痛。黄音说,对这句话,她在内心深处感受更深。已疾病缠身多年的奶奶一直力所能及地悉心照料着同样患病的爷爷,一对老人的温暖亲情,深深感染着家中晚辈们。

教育理念上,于漪非常推崇《韩诗外传》中的“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之师也”。她认为身教重于言传,书本之外,更大的教育力量,来自教师“活的人格”。

良好家风的熏陶与传承下,黄音长大后也当上了人民教师,她的丈夫同样是教师。这是一个抒写光荣与梦想的“教师之家”,三代人共有6名教师,除了黄音夫妇,还有她的父母、她的爷爷奶奶。而奶奶于漪,是黄音心中“最美”的标高。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