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乡村旅游这把火烧得更旺些

◎徐鹏程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镇江在农业生态资源、乡土文化特色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乡村旅游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对照周边先进城市,我们仍然存在亮点不足、产业不大、品牌不强等短板,还需不断强化政策、人才、创意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尽快把乡村旅游这把火烧“旺”。

现状:有基础态势好

一是乡村旅游起步早,具有一定基础。我市的乡村旅游开始时间较早。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农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如丹阳市界牌镇,成为国内最早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学团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目的地。上世纪80—90年代就已起步的丹徒区江心洲、句容茅山的“农家乐”项目,现在已在华东地区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很多乡村地区如宝堰镇,该镇水网发达,红色文化、美食文化、非遗文化特色鲜明,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条件。

二是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乡村旅游发展速度快,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也逐年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市培育了以世业洲农家乐、句容南山农庄、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丹阳季子农庄为代表的多个乡村旅游区(点),目前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省星级乡村旅游区94家。2018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到2020年底,全市打造100家省三星级及以上乡村旅游区、30家特色民宿客栈,10家乡村旅游骨干企业,旅游总收入达到150亿元。

三是乡村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区(点) 除了推出了一些游玩项目以及休闲娱乐色彩的旅游产品外,地方土特产、农产品的销售品种越来越丰富,数量越来越大。乡村旅游点能够向游客提供的农产品和民俗纪念品,包括时令蔬菜、水果、有机大米、花卉、茶叶、野菜、禽蛋、水产、自制工艺品和农产品深度加工产品,品种已达100多种。丹徒区的蔬菜、茶叶和东乡的羊肉,句容市的葡萄、草莓等应时鲜果以及茅山老鹅,扬中市的河豚江鲜、剪纸、雕刻、正则绣、竹帘画等,都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我市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37个,绿色食品22个,拥有“三品”总量达到1031个。

问题:亟须突破“四个短板”

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伴随产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向农村流动,乡村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质效得到显著提升,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成为美丽乡村发展的新兴动力。但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品牌效应不够明显、产业带动不强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点散面窄,乡村旅游发展不够规范,规划明显落后于乡村旅游建设等。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对市场的调研分析以及产品的规划设计投入较少,往往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发展旅游,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低端经营的状况,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二是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缺乏精品。乡村旅游产品大同小异,同质化竞争激烈,而真正有文化内涵的精品不多。很多的农家乐或者乡村旅游活动,依然是以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等体验活动为主,品位不高、重复较多,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与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三是民生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整体环境也需进一步提升。随着接待人数的增多,水电、通信设施、道路、停车场等不配套,服务配套实施功能不全等问题日益凸显。此外,乡村整体环境面貌,也会影响旅游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

四是乡土人才资源,特别是旅游文化方面的专业型人才资源不足。目前而言,农村地区缺乏一系列人才队伍的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待遇保障等措施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氛围和服务手段,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机制没有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造血输血功能较弱。

建言: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把握统筹发展理念。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和宣传教育作用,各级政府应统筹规划,加强协调。按照彰显特色、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立足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对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翔实的调查与评价,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把乡村旅游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是树立全域旅游思维。优秀乡土文化、农耕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的重要特色。乡土文化、农耕文化是乡村全体居民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只有将乡村旅游做到全空间延伸,全资源利用,全产业融合、全居民参与,对游客才最有吸引力。

三是积极打造生态宜居新乡村。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这就要求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方法运用到资源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结合“河长制”、农村改厕、污水管网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优化乡村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是加强乡土专业人才培养。乡村居民是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乡村旅游项目的质量、水平和特色。建立完善乡土人才培育激励机制,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的核心动力,以家庭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旅游合作社成员、返乡创业人员等为重点对象,加强乡土专业人才培养,切实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不断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

(作者系丹徒区宝堰镇党委书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