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修行 庆幸有晚报相伴

我们全家都爱读《京江晚报》。20年了,我与晚报相见恨晚。退休后她既是我老年生活的参谋,又是我精神上的寄托。她犹如小百科全书,贴近生活,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时事、文学、诗词、体育、医疗、书法、养生之道什么都有,各种版面适合不同层次人群阅读。每天我都要花近两小时读报,认真学习众多作者的写作技巧,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我感觉一日不读晚报就像丢了“魂”。

这些年来,我从忠实读者到草根作者,晚报给我鼓励和荣誉,使我的水平有所提高,我很感恩《京江晚报》。因为人生是一场修行,有晚报相伴,实感欣慰。

晚报报道了我的故事

打开记忆的闸门,想起了很多往事,最让我感动的是2009年4月8日晚报城市版“镇江人家”栏目记者沈春来采写的文章《孙道平:我在金山当导游》(见图)。这是我活到63岁,第一次被报纸报道,“孙道平”三个大字用了橙红色,还配有我为赵本山作导游的合影,以及我在东京街头的照片。

至今我还记得编者按这样说:“20岁下放、50岁下岗,这样的人生经历对任何人都是刻骨铭心的痛,他虽历经这样的挫折和磨难,却没有空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自食其力,凭着一张铁嘴当起了导游。”此文刊出,金山风景区的报纸也全文转载,立即引起很大反响。我没想到我一个“倒霉”的回城下岗知青能上晚报并受到表扬和肯定,我将报纸剪下封塑保存,作为名片放在包中,随时给游客看。当时整个金山公园都轰动了,人们祝贺我、羡慕我,我的电话被打爆了,往日的同学、朋友、老知青,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游客慕名来到金山找我作导游,这样的场景持续了几年。生意多了我的收入也增加了,我高兴之余怎能不感激《京江晚报》给我带来的巨大效应,让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从读者到作者的感悟

我喜爱读“江花”、“银潮”周刊,经常有一些怀旧的文章能勾起我的回忆。当我读到孙锡文写的《卖丝线糖的老头儿》,眼前立刻浮现儿时的情景:我仿佛又看到那有着两撇八字胡、忽闪着两只机灵小眼睛的有趣老头以及我们一群调皮孩子围着他转,学着他吆喝,跟他嬉闹的场景,我们有时令他讨厌,他会呵斥几声,有时他也喜欢我们,赏给我们一点丝线糖吃。想到这里,会情不自禁地会心一笑,真想返老还童……

我也喜欢读“梅花雪”的散文《坐饮钟山灵谷》,深山吃面饮茶,可遇不可求,面老板一天只卖26碗面,以入世的情怀做出一碗好面,以出世姿态修炼自己的智慧。文章写得让人回味,读者与之共鸣,如果禁不起人世的炎凉冷暖,怕也品不到人生的回甘。像这类美文我都不止看一遍,还要收藏。

我不仅喜欢读文章,也喜欢自己写写小文,但刚开始投稿时,成功率比较低。因为写作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有时心里想写,嘴上会说,就是文字表达不出来,归根到底还是缺乏知识的积累,对事物的理解感悟不够深,必须从这方面下苦功。

近几年来,我感谢《京江晚报》这个平台,让我可以从“豆腐干”写到游记,20多篇文章见报,每一篇都凝聚了编辑的心血。江花周刊的何编辑、马编辑、肖编辑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她们像老师一样诲人不倦,又像朋友一样和蔼可亲,文章经过她们的修改润色后大不一样。比如今年7月,我在“天涯版”投稿刊出《和老伴一起游希腊》,原来我的题目比较俗套《畅游希腊圣托里尼岛》,改动后新颖,感觉大不一样。我还要致谢郑海仑编辑,为我希腊文章配图的版式和构图,设计得既漂亮又有品位。

我的老伴是我文章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我的家庭小编兼秘书。以前写稿是用笔在纸上写,修改时一稿、二稿、三稿既费时又费事。现在她学会了打字,修改时只要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删除添加、剪切粘贴就行了,节省了时间、增加了效率,完稿以后邮箱发送,每次文章见报,我至少要高兴三天,她和我一样高兴。过去文章见报,我得瑟地要去报亭买几份晚报寄给外地亲朋好友,现在只要把文章拍下,用微信就可发到全国各地,或者让他们看电子版的晚报,让他们提意见并分享快乐。

2011年,我参加《京江晚报》打酱油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在我的影响下,14岁的孙女也向《京江晚报》投稿了,她的小文章《秋叶》在希望周刊见报,最近她又给“我的暑假”征文投了稿。希望我们家与《京江晚报》的缘分延续下去,一直到永远。(孙道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