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稿件与记者“华山论剑” “专家型”读者让晚报更精彩

“丁零零,丁零零”《京江晚报》记者办公室的电话又响了。电话那边传来一位老先生的声音,“我们探讨一下关于这个词的写法。”

其实,记者时常能接到关于稿件的读者来电,他们有的提供报料信息,有的告诉记者关于某篇稿件自己的想法。正是这些互动,架起了晚报与读者之间一座座沟通的桥梁,不少“专家型”读者藏身于民间。今天,我们讲述一位热心的中药爱好者薛继承与晚报的故事。

“一物多名”的美丽误会

大约一个月以前,《京江晚报》7月8日A07城事版上一篇不足500字的稿件——《小心绿化“美丽的陷阱”》,引起了薛老先生的注意。其中提到了一种植物羊踟蹰引起了薛老先生的注意。“据我了解,这个羊踟蹰应该写成‘羊踯躅’,我在专著中查了一下,看到的和你们报纸上登的不一样,我觉得应该是后者。”

薛老先生的此番来电并非找茬,更像是来一场“华山论剑”的味道。“是吗?谢谢你的反馈,我们来核实一下。”原来,记者写成羊踟蹰,是在采访中引用了受访对象的说法和写法,在向原受访对象核实后,发现该写法并没有问题。那么薛老先生又为何提出了这样一个写法呢?带着疑问,记者查阅了多本草药专著,经记者核实,薛老先生所说的踯躅和记者写的踟蹰应是一名词的多种写法。

“原来如此,没想到我一把年纪了,又增长了一个知识点了。”薛老先生谦虚地说道。“不不,应该是我们向您学习。因为羊踟蹰是一种有毒植物,在用词上更应谨慎,避免市民误食中毒。”记者也向薛老先生表示了感谢。

“多物同名”的谨慎提醒

这已经不是薛老先生第一次就植物向记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了。几年前,晚报曾报道“我市绿植被加拿大一枝黄花侵占绿地”事件。该报道见报之后在市民当中引发了一阵讨论。薛老先生看到这篇报道之后,当即致电给写报道的记者,讨论另有同名中药材一枝黄花作为草药的功效,应加以提醒避免误食。

其实,薛老先生既不是中医,也不是植物专家。今年75岁的他是一名已经退休的工程师。后者是他的本职工作,前者却是他一直以来的兴趣爱好。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是一位‘赤脚医生’罢了。”但这位“赤脚医生”从小便对草药感兴趣,研读过多本草药专著,也参加过当年市卫生局主办的“中医学习班”,在原单位卫生室任职过一段时间。“中药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我只是半路出家。”薛老先生谦虚地表示,“专家更是不敢当,我就是对中医感兴趣,也愿意钻研,打电话过来也是希望和记者多讨论讨论。”

堪称晚报读者“智囊团”

已经退休的薛老先生自认为是一名“晚报迷”。他分别在上海和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当年在上海是“新民”不离手,到了南京又是“扬子”不离手。如今退休回到家乡,自然是《京江晚报》不离手,晚报成为他了解镇江最好的途径。

薛老先生所认为的钻研,对记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认真,也是报道见报之后一种积极的反馈和互动。读者既是晚报服务的对象,也是值得尊敬的宝库。每位普通读者都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他们对某些报道也格外关注和“较真”。

薛老先生只是各式各样的晚报读者“智囊团”中的一位,一位又一位的“专家型”读者让记者不敢懈怠,让报道更出色,让晚报更精彩。(文/图 全媒体记者 俞佳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