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豹逐鹿”图像跃然岩面 西藏已发现并普查登录岩画点85处

说起中国岩画,大多数人可能听说过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宁夏的贺兰山岩画以及广西的花山岩画等。其实,青藏高原也有丰富的岩画遗存,它们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牧区。根据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最新统计,西藏已发现并普查登录的岩画点有85处,它们主要分布在藏北草原和藏西的阿里高原。一起来了解西藏岩画的发现和艺术魅力。



阿里地区日土县,是西藏岩画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的一个县。1985年西藏文物调查队第一次在日土县发现了日姆栋、鲁日朗卡、恰克桑三处古代岩画,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西藏岩画的极大关注。



日姆栋岩画中的这只鹿,被称为“最美公鹿”,它有着美丽的大角,身上装饰着横“S”形旋涡纹,这种增强动感、起装饰作用的“旋涡纹”,显示了典型的“斯基泰动物风格”,也就是北方中亚草原文化中的动物装饰化风格。



斯基泰人,又被称为塞人,是最早驰骋于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斯基泰文化中的这种草原美学和独特的动物造型风格,影响到了当时中国北方的游牧文化区,影响到青藏高原的岩画。



在另一组“豹逐鹿”的图像中,这只经过“装饰”的公鹿,有着夸张的鹿角和漩涡状的身体,俏丽挺拔的身姿表现了刹那间的惊回首、四足悬空、逃避紧追而来的虎豹的情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跃然岩面,十分生动。



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教授 李永宪:最早的北方草原动物纹样,就是说在青藏高原的这个牧业,东西向分布的岩画上,它很明显地表现了它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这样一个特点。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岩画学者和考古学家陆续在西藏发现了多个岩画点,它们主要分布在藏北和藏西牧区,而藏南谷地和藏东南林区也有发现。总体岩画分布超过20个县。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岩画发现是位于著名的班公湖北岸、海拔4720米的塔康巴岩画。这幅巨大的旷野岩面,长约5米,场面宏大、内容十分丰富。



在一幅3米乘以5米的画面中,人物图像就有112个,他们都朝向画面右侧呈行进状。有拄着棍子、背负重物商队,有骑马或格斗的武士,他们手持盾牌和兵器,有头插羽毛的萨满巫师等。还有牦牛、马、羊、狗、鹿,太阳符号等,好似是一幅远古游牧部族的“生活画”。

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教授 李永宪:它表现了是牧业部族生活的可以说是几乎各个方面。它有放牧有狩猎有武装人员,还有萨满的巫师,还有行进的商队,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资料。



这幅岩画中还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负重前行,侧视的刻画效果,显示只有一条腿、一个拐杖。对此,大家看法不一,有认为是负重前行的背夫,也有认为这种特殊的姿态可能是在滑雪。



河北师范大学岩画断代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汤惠生:首先,在岩画中无论是在史前的这些岩画图像,还是在彩陶,所有的涉及到人的表现的时候,都是两条腿,没有一条腿的。那么,如果要表现一条腿,很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姿态,或者是一种特殊的行为中的人。我们认为就是滑雪表现得与此相关的,还有雪仗,还有底下的雪橇等等,这些都是表现滑雪的。这种滑雪(岩画)的这种表现方式,我们国家在阿尔泰地区也有。

西藏高原盐湖众多,藏北和藏西历史上都是产盐之地,而日土又是青藏高原连接中亚和印度河上游的桥头堡。那么,远古是否存在盐道或者盐商呢?



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教授 李永宪:可能是运输湖盐的商队,那他也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西藏的贩盐就开始跟印度和上游、南亚地区有了接触。日土处在西藏的最西端,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的很多来自中亚、北方草原地区的这种动物纹样的这种影响,也有可能来自印度河上游的一些文化因素。

正在阿里地区进行考古调查的西藏文物保护研究专家们,几天前在南部的普兰县发现了新的岩画点。



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 何伟:现发现的85处岩画地点分布于全区各地市,其中阿里地区发现最多,共37处。这些新的调查成果为进一步推进西藏岩画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下一步,我们则会对西藏岩画的保护进行整体规划,将处于不同区域、不同气候特点、具有不同岩质的岩画,进行针对性保护。



西藏岩画的制作方法主要有敲凿、磨刻、研磨等,还有少数是用赭石等矿物质颜料涂绘而成。比如,西藏第二大湖纳木错扎西岛上的岩画,还有藏西阿里日土县、革吉县等地的岩画。

中国境内的岩画被认为主要有北方草原动物岩画、西南山地彩绘岩画、中原丘陵凹穴岩画、东部地区人面像岩画等多个区域。西藏岩画属于北方岩画系统的“高原岩画”。有关测年数据,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