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工作法服务群众有实效——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三茅探索

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前不久,扬中市三茅街道的志愿者们走进敬老院,为奶奶们洗脸梳妆。戴上红花的老人们略带几分羞涩,样子可爱极了。“能不能给我和老伴拍张照片?”常住敬老院的肖爷爷对志愿者说。

这是三茅街道统筹整合优势资源,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三茅街道积极探索“123”工作法,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以文化人、以文兴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加速度、添温度、增厚度。

织密一张网,把优势资源聚起来

按照试点先行、矩阵铺开的工作思路,三茅街道加速推进文明实践所站融合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不断织密承上启下的大网格。

扬中市委常委、三茅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汉英介绍,在实际运行中,街道注重以“小中心”盘活“大资源”,优化整合工青妇、民政、综治、文体、居家养老等公共服务落在基层的职能、人员及设施,化零为整,促进各单位、各领域、各渠道向同一目标聚焦发力。

走进长江花城一二期,建筑外观虽然有些老旧,但整个小区环境干净整洁。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马云说:“因为‘红色管家’,长江花城更像一个家了。”“红色管家”是这个社区精心打造的特色服务品牌,以党建引领,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小区合力,提升治理水平。

“红色管家”项目是三茅街道以“微特色”打响“大品牌”的一个实践。今年以来,街道3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交织唱响三茅文明实践“大合奏”。

团结两群人,把文明风尚传开来

坚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紧密结合,三茅街道积极构建“1+X”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基层延伸。

三茅街道以“梧桐树”志愿服务总队为统领,对内整合“小青桐”“百灵鸟”“巾帼志愿”“零距离”等机关志愿者资源,对外联合麦田公益、牵手公益俱乐部等社会组织,打通志愿服务“最后一米”,让文明实践更有温度。

近年来,街道将陈德龙、陆茂生、郭巧英夫妇等身边的“中国好人”“文明家庭标兵户”纳入“百姓名嘴”宣讲团,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把“大道理”变为“小故事”,把“普通话”变为“家乡话”,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街道31个村(社区)均建有“农民(市民)大讲堂”,“理论快餐”每年常态宣讲300多场,听众逾3万人次。

融入三条线,让文明实践活起来

坚持把助力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茅街道探索实施“实践+”运作模式,将文明实践全面融入街道工作主线。

“实践+文明创建”。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文明城市你我共建”志愿活动,从氛围营造、行为纠正、党员示范、巡逻督查等方面,帮助梳理解决文明城市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市民做文明创建的引领者、示范者。

“实践+社会治理”。以网格化社会治理为抓手,聚焦物业管理、精准扶贫、生态环保、居民自治等群众关切、街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街道的“党员说理队”“爱心志愿队”,下沉到楼道、村组,通过“微实事”,给文明实践增添生命力。

“实践+全域旅游”。结合田园客厅、城市客厅建设,大力培养文旅志愿者,通过举办“青城文创市集”、开展文艺演出、传扬乡风民约、招募“公益导游”等行动,不断丰富兴阳“村晚”、友好“宽心驿站”等文明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力量。(通讯员 蔡华 全媒体记者 袁刚 徐心俊)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