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这项改革,为何受到总理点赞?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江苏在多个领域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01

成功打出“放管服”改革组合拳

“不见面审批”成江苏亮丽名片

10月20日15时,上线3周的江苏政务服务“好差评”平台,累计收到6.6万用户评价,其中3星及3星以上的评价达6.5万。网民“高背生”留言:“民众平台,即时办理。办结率高,亲民!”

“您的评价,让我们的服务变得更好”——“好差评”平台上这句宣传语,道出让企业群众满意的政务服务理念。这个平台恰似一扇窗,映照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生动实践。在这场政府自我革命中,我省创出一批在全国推广的改革举措,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获得感不断提高。

紧扣“不见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近年来,我省以“不见面审批”为重要抓手,深化“放管服”改革。“不见面审批”就是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通过“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帮代办、快递送”等方式,实现办事者与审批者全程“不见面”。如法律规定必须见面,则通过优化流程等手段,尽量只见一次面。

2017年9月,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将我省“不见面审批”作为典型经验。2018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向全国推广我省“不见面审批”改革。2018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我省考察时,称赞“不见面审批”已成为江苏的一张亮丽名片,是“放管服”改革的一大突破。

我省“放管服”改革,大力简政放权。2013年以来,省政府累计取消行政权力事项789项、下放273项、委托市县行使126项,并全面清理省级部门原有的22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赋予国家级开发区220项设区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经济发达镇409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政府加速“瘦身”,主动亮出权力“家底”,出台标准化的省市县三级权力清单。此外,从分批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到全省96个县(市、区)都组建行政审批局,“一枚印章管审批”也推动我省行政审批提速优化。

由制度设计到实践推广,“不见面审批”呈现“场景化”特点。2017年,我省抓住企业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3件事,提出“3550”改革目标,即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交易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办理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场景具体、目标明确,省内各地盯牢“3550”争先创优。今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昆山市发布《昆山营商环境白皮书》,列出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的23条政策和10项配套措施,打造“1330”服务品牌。“2018年营商环境评价”显示,在我省办上述3件事的审批时间,分别为1.42个、1.08个、13.2个工作日。

今年,我省全面开展“一件事”改革,以为企业、群众办好“一件事”为目标,优化审批服务。可以期待,“不见面审批”场景将更加丰富。

综合执法联合审图,向改革难点出招

去年11月,南通市推行县域综合执法改革、淮安市开展“数字化联合审图”,成为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获得通报表扬。

一顶大盖帽,既要行使好执法职责,又要避免造成对生产生活的不必要干扰。南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陆国强介绍,该市整合县级部门相近执法职能,按领域组建5-7支综合执法队伍,“一个领域一支队伍”,并推动执法重心沉到基层一线。以如皋市为例,综合执法改革使县级执法主体精简53.3%,基层执法力量增加20%以上,执法效能明显提升。

2015年起,我省以“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一个领域一支队伍”“一个区域一支队伍”等方式,开展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有效解决多头、多层执法和基层执法力量不足等难题。2018年,我省整域推进此项改革,明确省级原则上不再保留执法队伍、统筹市区综合执法、重点推进县域综合执法。

一张施工图,既要经历法律规定的多部门审查过程,又不能成为优化审批的瓶颈。2015年9月,淮安市开始施工图审查体制与方式的改革。淮安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张守美告诉记者,由多个部门串联审查纸质图纸,转为并联审查电子图纸,一个流程总控、一张表格申请、一套资料流转、一个结果反馈,节约成本,提高审图效率与监管水平。截至今年9月,该市“数字化联合审图”系统,已审查通过10021个项目、181万张电子图纸,节约5000多万元。

2017年,我省全面推行施工图“多图联审”,一般项目施工图初审时限普遍由原来的40多个工作日压缩为7个工作日。

“区域评”等改革措施同样让企业获益。开发区统一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报告,评估结果由区内项目共享——我省区域评估改革2018年作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

做优政务服务,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2017年6月,江苏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此后,江苏政务服务APP问世,并先后进驻支付宝小程序、微信小程序……“网上办”逐渐实现“全渠道”。省市县三级,网上可办事项约13万项,移动端可办应用增至1352个,小到同名查询、大到公积金在线提取,点点手机就能办。

2018年,江苏政务服务网入选“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最佳实践成果”。在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第三方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中,江苏位居第二。目前,江苏政务服务网的访问量达8.7亿,江苏政务服务APP下载量达2850万。

在线下,全省政务服务事项88.4%入驻政务大厅,65.4%实现“一窗”综合受理。

我省加快对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5月,苏州市依托全国平台,实现一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长三角“一网通办”。年底,这一举措将推广到全省。

与此同时,政务服务不断向乡村、社区延伸,在省内实现五级全覆盖。在苏州市相城区渭塘镇的不动产登记办理点,做了十几年房产中介的曹新对记者说,办手续已经变快变简单了,还能就近办,这是改革带来的好处。各级政务服务场所,陆续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可以提供人社、公安、税务等领域的查询、打印等功能,智能、便捷、不打烊,深受群众欢迎。

02

苏州工业园区30项试点经验被复制推广

政策好种子,种出丰产试验田

10月23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江苏省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伊比利亚(苏州)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纳米应用技术研究院、苏州纳微先进微球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所同时揭牌,苏州工业园区再添四大纳米技术创新平台。

这是苏州工业园区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一个生动细节,也是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题中之义。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这是继1994年批复开发建设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之后,国务院第二次专门为园区发文。这一极为关键的“第二份文件”,也被认为是指引园区第二个“20年”发展的行动纲领。

如何利用这一优良政策“种子”耕耘出一方产量高、质量好的试验田?苏州工业园区以行动答题,再担探路先锋。4年累计细化实施172项重点改革任务,30项试点经验在省级以上层面复制推广——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园区经验”新的组成部分。

锁定改革靶点,30项试点经验被复制推广

“苏州工业园要突出开放创新特色,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引领开放型经济加速转型。”在日前举办的新苏专业服务业——跨境投资合作论坛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探索更高质量“引进来”、更高水平“走出去”,苏州工业园区早有布局。

2015年12月,获批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不到两个月,苏州工业园区就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截至去年底,园区共有309家企业在53个国家及地区境外投资476个项目,新批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达104亿美元。省商务厅去年底发文在全省推广这一经验。

“发展倒逼改革,改革促进发展。”苏州工业园区既发力“人无我有”,更注重“人有我优”。今年4月,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在园区揭牌,打造园区境外投资服务“升级版”,未来将打造成为长三角企业布局海外的“中枢平台”,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提供双向服务。

“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总体方案,要求园区锁定改革靶点,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4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全区上下周密部署、尽锐出战,不断推动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持续走向深入。截至目前,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累计细化实施172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多规合一”管理平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等30项改革成果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复制推广。今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边申报、边推进,63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进展迅速。其中,组建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等10项任务提前完成。

抢抓政策红利,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

10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发布促进外商投资新政,围绕放宽外资准入、吸引外商投资、优化外商服务、保护外商合法权益提出20条意见。这份红头文件还贴心地附上英语、日语、韩语等多个外文版本。

“细微处的用心最能打动人。”儒拉玛特自动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兼执行总经理白世泰感慨。儒拉玛特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专注自动化生产的跨国公司,苏州子公司扎根苏州工业园区21年,已发展成为集团最大的子公司,也是亚洲区域总部。10月23日,公司新厂房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商务区开工奠基,以实际行动回应园区的“用心”。

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青睐苏州工业园区并非新鲜事。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成为“必经之路”。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引进“国字号”科研院所十余家,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合作创新平台20多家,微软、华为等企业研发机构约500家……一个前瞻布局的“政产学研资介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形成,推动园区创新链、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去年5月,这一生态系统被商务部选作“最佳实验案例”在全国推广。

一系列重要成果,丰富“园区经验”的内涵,有力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在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三年位居第一,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入选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并成为江苏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区域。

发挥叠加优势,系统性思维谋划整体提升

“苏州自贸片区建设,既要借鉴其他自贸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又要立足苏州工业园区以及苏州的发展实际。”作为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具体实施地,苏州工业园区再次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赋予的新任务。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祝欢介绍,苏州自贸片区挂牌一个多月以来,对外发布9项创新举措,到年底前还将陆续推动约30项创新举措落地。

围绕“一区四高地”功能定位,苏州自贸片区致力于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六大任务的框架下,着力在贸易便利化、产业创新发展、跨境投资、聚集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开展特色化突破性的制度创新。

“事实上,苏州自贸片区正在或将要进行的这些探索,与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要义不谋而合。”业内人士认为,苏州工业园区应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叠加联动优势,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创造更多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的发展经验。

优化营商环境是共同目标。以正在火热推进的“放管服”改革为例: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组建行政审批局,开展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2017年,园区进一步精简材料、减少环节、压缩层级,实现“2333”行政审批速度。今年,园区自加压力推出“1220”,即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2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20个工作日。这样的速度不仅在省内、国内领先,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在全球也处于前列。

03

在全国率先建立监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

让考评成为高质量发展“指挥棒”

在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进程中,如何监测评价和考核各地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充分发挥监测考核的“晴雨表”和“指挥棒”作用?

我省勇于探索实践,于去年5月30日出台《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和《设区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指标与实施办法》,并于当年11月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今年7月,又对指标体系修订完善,形成《2019年度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考核实施方案》。

率先探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指引

2017年12月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将中央要求的高质量发展结合江苏省情实际,细化落实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反映和引领高质量发展,对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监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提出了要求。

“江苏省建立的指标体系,既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又体现江苏地方特色。”省统计局统计监测处处长刘学军介绍,从两个《实施办法》的内容和作用看,两者之间有机衔接、各有侧重。《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以“六个高质量发展”为基本框架,用于监测评价全省及各设区市、县(市、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总体情况,而《设区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指标与实施办法》则用于考核各设区市年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进度。两个办法相互作用,旨在更全面、更系统地反映全省各地高质量发展的绩效,其中,设区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其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为“鼓励激励”和“能上能下”提供依据。

基于两个《实施办法》,我省又出台《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考核实施方案》,“这既是对办法的细化,增强了具体可操作性,又是对办法的深化,进一步明确了指标内涵。”刘学军说。依据《江苏省年度综合考核工作规定(试行)》《江苏省2018年度综合考核实施办法》以及《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考核实施方案》《2018年度设区市党的建设考核实施方案》和《2019年度综合考核满意度评价实施方案》,全省推行年度综合考核制度最终有了较为系统科学的制度设计。

完善指标,使测评刻度更加精准

新的“标尺”和“考卷”有了,能否激发改革热情,关键还看作为“刻度”与“考题”的指标设置。

刘学军介绍,指标体系围绕“六个高质量”提出统一要求时,也侧重体现“分类指导”,“坚持以聚焦区域差异性特点为原则,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同时分别计算反映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指数和发展指数,实现奖‘优’之外又奖‘勤’。”

今年7月,根据一年来的实践经验、中央和省级层面新出台的文件要求,以及各地各部门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我省对指标体系加以修订完善。开展监测评价的“考题”和“刻度”发生了深刻而生动的变化——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惠及民生,“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普惠型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占比”等指标被纳入今年的监测评价范围。在省级层面,“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十项民生实事’之一是‘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我们据此新设‘农村厕所建设任务完成率’指标。” 刘学军说。“异地就医定点医院联网覆盖率”“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标准化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建成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每项新增指标的设置,都是江苏与时俱进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针对上一年度设区市年度考核指标数量偏少、“六个高质量”下设指标覆盖不够均衡的问题,今年设区市考核指标的数量有所增加,由18项增加到27项。新增的9项指标中,仅“人民生活高质量”方面就占6项,从去年单一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扩充到当前既包含收入和就业,又涉及医疗和安全,真正体现考核的导向性、目标的引领性。

除了统一性指标,为体现各设区市不同的发展定位,一系列差异化的个性指标也被纳入系统考核的“大盘子”。眼下的南京,“城市首位度提升”已是衡量其发展成效的关键指标;在连云港,“‘一带一路’支点建设”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着眼未来,动态调整不“松劲”

今年4月22日,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监测评价首次“年度大考结果”出炉。2018年度,全省设区市年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共有5个城市。其中,无锡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增速全省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增速全省第一,人均GDP跃居全省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继续保持领先,太湖治理重点项目完成率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大气污染防治年度考核综合评分全省第一……

“系统考核的最终目的,是让过去对新发展理念‘理解不深入’的地方深化认识,让‘行动跟不上’的干部加快步伐,让‘落实缺乏创造性’的部门打开思路、有所突破。”刘学军说。

2018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8.8%、11%,占比提高至32%和43.8%;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18%;新能源汽车增长139.9%……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考核“指挥棒”的有效指引。如今,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正在江苏更快累积、加速汇聚,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愈发高涨。

“回首过去一年,监测评价考核‘考出’了江苏作为,但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刘学军说,接下来,对指标体系的内容仍然要进行动态调整,边总结、边完善,“去掉达到‘天花板’、大家均已完成的指标,去掉体现上年度工作要求的指标,以及一些高质量特征不够明显的指标,更好地兼顾统一性和差异性,使监测评价的统计方法更加完善。”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赵昊天

(作者:徐冠英 孟旭 李睿哲 吉 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