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报业记者援疆手记③ | “小援疆”,大意义

今日镇江讯 抵达伊宁的第一天,我就去镇江前方指挥组报到,恰逢前指正在召开2018-2010年援疆储备项目论证会,便应邀入场旁听。李锡军是这次为期两天的论证会专家组成员,他的口音,我一听就知道也是镇江来的。

身为镇江市发改委重大项目稽察处处长的李锡军,是8月15日受命来到四师可克达拉市(师市),他在这里的工作时间并不长,计划为期3个月。以这样的时间跨度,有个专门名称叫“小援疆”。李锡军只是今年从镇江派出的“小援疆”干部人才中的一员。像我本人,以及先期到达的文广集团4位记者,也都属于该类型。

就这一课题,我专门与前指副组长王为华做了一次深聊。王为华介绍,“对口援建”并不只是单一的资金支持,而是多领域、多层面涉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镇江援疆干部人才分为两类:一是在组织部门备案,目前这一类共38人,他们大部分工作时间为3年,其中每一年半一轮换的教师、医生各5人;二是经前指协调,由镇江与师市对口部门商定选派短期(一般为3至6个月)工作人员,即“小援疆”。登记表明,我是镇江今年来到师市的第十位“小援疆”人员。

与在市发改委岗位职责相对应,李锡军的援疆工作内容可以高度概括为一个关键词“项目”。在这方面属于“行家里手”的他,一到师市就直奔主题,广泛跑团场,对2017年度的在建援疆项目进行综合考察,并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不久前他又协助前指,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项目管理相关的政策文件,其中不少举措,在整个江苏省乃至全国“对口援建”领域,均属创新领先。

“小援疆”是干部人才援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工作补充,其时间不固定的相对灵活方式,以及超越纯粹的经济物质层面,彰显“柔性”特色。王为华认为,这种援疆模式名曰“小”,实质对于新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很大。“小援疆”人员不仅对扩大两地人文交往与相互了解,同样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带着一种很明确的业务指向,发挥作用更到位、解决问题更具体。

今年以来,镇江派赴师市的“小援疆”人员,无论人数、还是涉及领域,都比往年显著更多,报业集团和文广集团的“新闻援疆”更是首开先河。以8月14日镇江前指出台《关于明确“小援疆”干部人才相关待遇的通知》文件为标志,镇江更是在全省率先对“小援疆”明确了制度性安排。

王为华透露,新城可克达拉市的基础建设目前已到收官决战阶段,整体搬迁为期不远,为配合师市这一历史性角色转型,带动和促进政府各部门规范运作,下一步镇江一次性派出10名“小援疆”干部的计划,已在紧锣密鼓地协调之中,他们将被充实到可克达拉市的各个政府部门,主要发挥建章立制和“传帮带”作用。(全媒体记者 王景曙)

责任编辑 高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