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近代防卫工事遗址现状如何?象山的失落,大禹山的难找……

今日镇江讯    今年72岁的崔厚民,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老人,别人在他这个年龄时,已经乐于享清福,怎么舒服怎么来了,而他却宁愿“自讨苦吃”,热衷于寻访镇江大地上的文史遗迹。近期他将自己一个多月来辛苦寻访的镇江近代防卫工事遗址做成美篇,赶在12月8日镇江沦陷日前发布在朋友圈里,立刻收获了一众好友的点赞。记者受其感染,连日来随崔老一同寻访了三处防卫工事遗址,体验这位老人爱国爱家乡的拳拳之心。

拨开迷雾,发现大禹山江防遗址

准确的说,大禹山江防遗址是崔厚民发现的。

之前崔厚民在网上搜索时,发现有人问大禹山江防遗址在哪里,可惜无人解答,更没人拿得出图片,崔厚民决定前往解疑。

大禹山高114米,位于象山东南,为镇江城东制高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镇江要塞很重视,曾先后派朱培德、唐生智、冯玉祥等高级将领来镇视察要塞,并指示要增加各种永久性工事。要塞防卫以江面为主,陆上为次。以保卫镇江,拱卫南京。而大禹山就曾是抗日战场,这里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但禹山保卫战却鲜为人知,就连市文保部门也未记载这里有江防工事遗址,为寻找当年战斗的遗迹崔厚民决心上山探访。

崔厚民约了弟弟上山一探究竟。但很失望,除了到处公墓,什么也看不到,也不知壕沟在何处。然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无意看到一个似乎碉堡的建筑,在一处非常隐蔽的地方。

遗址废弃许久,里面脏乱不堪

为了实地验证,记者与崔厚民一同前往大禹山上寻找。

记者沿石阶往山上走,行至半山腰时,崔厚民表示快要到了,可是记者四处张望,并没有看到任何碉堡形状的建筑。崔厚民在前面带路,他侧身走入了一个移动机站的后身,再往前几步,记者也看到了一个形似碉堡状的建筑,原来这处碉堡是被高大的移动机站完全给挡住了,怪不得很少有人会发现这里。

崔厚民发现大禹山江防遗址,正面已被滑坡土掩埋了不少

大禹山江防遗址的后身,容人进出和运送弹药

此碉堡面阔约5米,从正面前,大部分被山土遮盖,只留下了正面的一个射击孔,射孔呈喇叭状,外面大,长约1.9米,里面小,长约0.9米,面北略偏东,俯视山下。来到碉堡的后身,发现建筑的高度在3米以上,后面开门,可以进人和输送弹药。这样就大致能验证之前的判断了,大禹山抗战时确是江防阵地。

爬山涉水,象山有多处江防遗址

象山与焦山隔江相望,两山对峙扼长江咽喉,清代这里曾建有多处炮台,民国时山上及山南均设有炮台,抗日战争中曾重创来犯日军,1948年又增添防御工事碉堡多处。

为了实地查证,崔厚民多次来象山寻访,他介绍,现在象山东码头古炮台弹药库遗址,只能看见“三合土”夯土层残存,已被树木草丛所遮挡,与山体混然一体,一般的人已经很难发现这处遗迹了。同时,象山西峰山麓也有江防工事,此处射孔面向正西略偏南,可见当时前方仍是长江,也就是后来的印染厂、合纤厂、纺织厂所在地,即今天的“江山名洲”小区,都是水退土长形成的滩涂陆地。

记者选择的是与崔厚民一同寻访象山西峰上的一处碉堡。

寻访这处碉堡,首先要爬山,几十米的小山看上去并不高,可是却有着接近60度的陡坡,这里根本就没有上山路,只有徒步爬。这么陡的山,记者可以说是有十年没爬过了,而且山上全堆积着厚厚的落叶,脚底特别容易打滑,还没爬几步,记者就脚底发软了。

崔厚民看到记者犹犹豫豫的样子,立刻给我打气,并亲自做起示范来,“上山可以压低重心,手拉住沿途的一些树枝做着力点,这样容易一点。这两天没下雨,脚下易打滑,前些天阴雨时好走些,可全是烂泥。”果然,上这么陡的山,对崔厚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一转眼的功夫,他就爬到记者前面去了。

象山西峰碉堡内被人为“堵口”,有敲砸痕迹,疑成流浪者居所

按照崔老的指点,记者好不容易也爬到了西峰,可是已经出了一身大汗。

来到象山西峰上,视野立刻好了起来,我们仔细观察了这处碉堡,其宽度约为5米,高度约为3米,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十分牢固。其射孔有两个: 一个面西、另一个面北,朝东还有一个观察孔。南面有一个入口,而且地上还铺有席子,放着一条被子,疑为流浪者的夜宿之处。可惜的是,这处碉堡有的开口已经被人为地堵起来了,而且在碉堡的多处还有人为敲砸的痕迹!

老京沪铁路线碉堡,引出两段当年故事

最后一处寻访的碉堡靠近润州区政府,位于戴家圩路上,也就是在老京沪铁路线上,即以前的镇江西站往六摆渡的方向。这条铁路是清代时英国人建造的,一直沿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才逐渐废弃。

戴家圩的这处碉堡的前面,就是成排的老京沪铁路线的石质老枕木

就在碉堡的一侧,记者在地上发现了大量石质的枕木成排而列,而这就是铁路线最明显的证据。记者看到,这处碉堡呈八面形,与之前看到的所有碉堡均不同,其有四大面和四小面。崔厚民拿出准备好的量尺测了起来:大面长3米,小面长0.85米; 碉堡高5.2米; 喇叭形射孔外口0.6米×0.25米; 内孔0.25米X0.15米;碉堡厚度0.60米,上下两层,用石块与混凝土砌筑。记者围绕一圈数了一下,这个碉堡竟然有18个射击孔,再加上最上层的瞭望孔12个,一个不大的碉堡竟然开了30个孔,可谓“武装到牙齿”了。

阳光下的戴家圩碉堡上面密布着孔洞,有的被人为填了起来

为了解这处碉堡的历史,记者又寻访了周边的老住户。

今年74岁的刘文贵就住在附近,他曾经是戴家圩村的老村长,据他介绍,附近的铁路线是英国人造的,这处碉堡是日本人建的,应该是在抗战时期守卫这条铁路的,解放后成为废弃的仓库,堆堆杂物了。

而另一位路过的村民黄师傅更是讲述了两段与碉堡有关的历史。这位黄师傅今年77岁了,过往的这段历史好象就发生在昨天一般,他说,就在这个碉堡附近,日本兵曾与新四军发生过枪战,打死了一名叫“小狗子”的新四军,“小狗子”是牌湾人,原来的墓地就在附近,后来迁到烈士陵园去了。

众所周知,三八大盖是侵华日军的制式武器,一枪穿俩是它的标志性威力,连经历过冲绳岛作战的美军对这种步枪都心有余悸,不敢硬碰硬。同时,它的另一项优点就是射程远,在300米之内可以精准射击到对手。黄师傅介绍,也就在抗战时期吧,那一年久旱无雨,村民都在附近的农田里求雨,碉堡上的日军闲来无事,拿枪瞄准了一位求雨的村民,其实距离相当远,估计可能有500米左右,日军想着可能是打不中,给果是一枪毙命,这位可怜的村民叫匡老五。

八十多年过去了,这一笔笔的血债依然盘桓在这些当地老人的脑海中……而这些历史,正是崔厚民关注我市近代防卫工事遗址的意义所在。

牢记历史,当下更应振奋起精神

1937年12月8日,日军攻陷镇江。身为镇江人,我们都应该记住这个屈辱的日子,

崔厚民表示,他也因此特别想在这个时间节点前,把寻访镇江近代防卫工事遗址的过程做成美篇,让更多的文史爱好者和市民知晓。

镇江扼守长江运河,又是南京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镇江人民在抵御外侵的斗争中,书写了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古城镇江也留下了众多的防卫遗址,它向世人讲述着昨天的故事,宣示着今天和平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励着中华儿女不畏強敌,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今天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仍须不忘初心,牢记历史,振奋起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一个多月以来,崔厚民就镇江近代防卫工事主题,先后寻访了焦山遗址、象山遗址、合山遗址、圌山遗址、北固山遗址、大禹山遗址,以及铁路沿钱遗址等,总共拍摄了几百张现场图片,并实地测绘了10余张碉堡尺寸图,想想看这竟然是一位七旬老人独立完成的工作量!而记者在与其共同寻访中,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切:如果没有在野外调查中的严谨和艰苦,没有在资料检索中的细致和准确,做成这件事几乎不可能。

这一张张最后精选的照片,唤起了市民曾经早已深埋的历史记忆,照片里的故事会让我们依稀可见昨日的烽火硝烟、峥嵘岁月。镇江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防卫遗存,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对研究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会有一定的帮助。保护好这些战争遗址,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应该做的事情,更是作为镇江市民的一种“文化自信”。但是记者发现,在崔老寻访的这些遗址当中,不少的现状令人堪忧,大多数是自生自灭,有的被滑坡土掩埋,有的是被人为“堵口”,有的是被人为敲砸……

崔厚民希望,有关部门能行动起来,尽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遗址!保护好他们,就是保护好我们家乡的历史,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全媒体记者 竺捷 文/图)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