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的巧合,温暖的历程!镇江救助站九年内救助了同一个男孩:终于可以回家了

今日镇江讯 12月11日,一个冬日里的晴暖日子,2019年也即将步入尾声,对于离家近九年的许方建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镇江、上海、蚌埠三地救助部门的共同护送之下,他终于回到徐州老家,回到亲人身边。这也是他在时隔九年之后第二次被镇江市救助管理站护送回家。

“失散多年重相逢,救助奉献展真情”。因为许方建再次平安回家,徐州市鼓楼区九里街道天齐社区党委特意制作了四面锦旗,赠送给镇江、上海、蚌埠、徐州四地救助部门,其中送给镇江市救助管理站的锦旗上这样写道。

许方建回家了

偶遇:时隔九年,安置点内异地重逢

2019年11月27日,长三角暨部分城市救助管理机构跨省甄别联动机制相关工作会议在蚌埠召开。此次活动的最后一个议程是参观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天河安置点。

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天河安置点位于蚌埠市禹会区长青乡,这里常年生活着数十位尚未寻亲成功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们大多“身份不明”,有智力障碍,语言表达不清,在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系统中难以找到匹配的信息。

看到有人前来,因为阴雨天气一直待在室内的安置人员也纷纷到门口张望。

突然,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引起了前来参加活动的镇江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潘学文和受理科科长王菊龙的注意。

“不会这么巧吧?”潘学文在心里嘀咕。但是,虽然经历了九年时光,当年的稚气孩子已经成年,有了“小胡子”,总体的轮廓却未曾改变,连神情都还和从前差不多。

“你叫什么名字啊?”“李小庆”“家住哪里啊?”“蚌埠”“你今年多大啦?”“不知道”“你属什么呀?”“属狗”……一番交流之后,虽然回答含糊不清,甚至有不少说法自相矛盾,潘学文和王菊龙心里却已经有了底,这个似曾相识的青年就是他们2010年曾经救助过的徐州少年“许方建”。

回放:三赴徐州,帮流浪少年寻亲

2010年6月19日,学府路派出所护送一名残疾流浪乞讨儿童到镇江市救助管理站。孩子四肢都有残疾,而且看起来像是外力伤害造成。在与之交流过程中,潘学文发现孩子还有一定的智力障碍。

这个孩子是谁?为什么在外流浪?孩子的四肢是怎么残疾的?他在外都经历了什么?孩子的家人在寻找他吗?

这些疑问都让潘学文决定要尽己所能帮助孩子寻亲。

交流中,孩子自称“仲清、徐家庆”、家住“徐州固镇、徐州九里区三河3队”……模棱两可的话语让核查工作一次次无功而返。而彼时的寻亲手段还比较单一,网络精准推送、人脸识别等技术还尚未在救助寻亲工作中使用。

基于口音的判断,以及孩子说出的零星信息,为加快寻找进度,潘学文决定带孩子到徐州,请徐州相关部门帮助协查。

6月24日,潘学文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护送孩子至徐州,委托徐州市救助部门帮助查找。但是,查找工作并不顺利,无奈之下,镇江市救助管理站只能考虑先把孩子接回来。

二赴徐州,帮孩子寻亲的事却依然没有进展,潘学文心有不甘。为此他和另外两名工作人员在徐州又逗留了几天,带着孩子“走街串巷”,也去了附近的部分乡镇、村庄,帮助他寻找过往的记忆。奈何孩子并无丝毫反应。事情似乎一下子陷进了死胡同。

7月8日,工作人员不得已登上了从徐州返回镇江的火车。

回程坐的是普快列车,人很多,拥挤而嘈杂。为了防止孩子走丢,三名工作人员始终把孩子圈在中间。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一看起来有点怪异的举动引起了车上一名中年男子的注意。仔细观察了他们一番之后,这名男子走过来询问他们和孩子的关系。

在工作人员掏出工作证,亮明身份之后,这名男子自称姓程,这个孩子和他们村走失的一个孩子很像,走失的孩子是“徐州九里区西天齐村人,叫许晓庆,家庭很困难……”看到他们几个“形迹可疑”,一开始怀疑他们是人贩子,拐卖儿童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意外的收获”令工作人员惊喜万分。而这位程先生也当即掏出手机,和当时的村干部联系,核实了相关情况。

一番忙碌之后,火车已快到达镇江站。工作人员把孩子先带回站内,同时继续和徐州市救助部门、天齐村联系,核实情况,商量护送孩子回家的事情。

考虑到“许晓庆”家的实际情况,7月13日一大早, 4名工作人员“三赴徐州”,专程护送他回家。穿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许晓庆”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市救助站受理科科长王菊龙是护送孩子回家的四名工作人员之一。他告诉记者,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辗转到了西天齐村。刚走进村委会大院,就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看到许久未见的爷爷,孩子一下子哭了起来,这一刻感动了在场所有人员,让大家觉得这近一个月的寻找,三赴徐州,走街串巷,值了!

据当时的西天齐村村支书介绍,孩子名叫许方建而非“许晓庆”。父母都是精神病病人,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孩子一直处于“半失管”状态。几年前走失过一次,后被发现带回。这一次的出走是两个月前,“幸亏遇到了镇江的好心人”。

临走时,村委会特意将一面写有“扶贫济困 人民救助 ”的锦旗交到工作人员手中。

更令人感动的是孩子的爷爷还特意花了近一个月的生活费买了6包“好烟”感谢“好心人”,被工作人员婉言谢绝。

这本该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

2011年春节,考虑到许方建家中的实际情况,镇江市救助管理站准备了1000元现金,准备去徐州回访慰问,看看他的生活现状。电话打到村里,却得知了一个让人唏嘘的消息:许方建再次走失了。

对于潘学文和其他曾参与过帮许方建寻亲的救助站工作人员来说,这都是一个让人难过的消息,而在这之后,许方建也成了他们心底一个隐隐的牵挂。

回家:三地联手,跨省甄别机制“立功”

在蚌埠救助站天河安置点的“久别重逢”,让潘学文和王菊龙非常欣喜。

那么,许方建是怎么来到蚌埠的呢?蚌埠市救助管理站李站长介绍,许方建是去年10月22日由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转到蚌埠的,此前,他已在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生活了七年多,自称叫“李小庆”,“蚌埠人”,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虽经多方努力,始终未能帮他寻亲成功。

在救助管理跨省协作联动机制的框架之下,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将其转到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委托蚌埠继续帮助寻亲。

一年多的时间内,蚌埠市救助管理站通过互联网精准推送、人脸识别、DNA比对等多种方式帮他寻亲,却都是徒劳无功,不得已在今年11月帮他办理了户籍。

而这个看起来充满戏剧性的偶遇,让事情峰回路转。12月11日,上海、镇江、蚌埠三地救助部门联合徐州市救助管理站,共同护送许方建回家。

当天上午,在徐州市鼓楼区九里街道天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许方建的父亲许忠廷、叔叔许忠华、堂哥许方陆早已等候在此。一看到那么多熟悉的面孔,许方建记忆的闸门仿佛突然打开了。他抱着父亲一下子哭出了声,久久不愿意分开。只是让人遗憾的是,最疼爱他的爷爷奶奶已经相继去世。

天齐社区党委书记胡光远告诉记者,当年的西天齐村已经拆迁,现在叫天齐社区。许方建今年22岁,得知他的消息,社区已多次召开会议商议他的安置问题,目前先将其安置在其叔叔家中,社区每月为其发放1000元生活费,后续将重新为他落实户籍并办理低保,“为了防止他再次走失,我们还考虑让他佩戴防走失手环等。”

流浪乞讨人员历来具有跨区域、流动性的特征,为做好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加强区域之间的协同联动,2018年8月,长三角暨部分城市救助管理机构第一次联席会议在上海召开,推动建立救助管理跨省甄别联动机制,在救助管理领域搭建共建共享平台。镇江市救助管理站也是这一联动机制的积极参与者。“可以说,许方建能够在时隔九年之后再次回家,是‘戏剧性偶遇’,也是跨省甄别联动机制的一个典型案例。希望通过救助部门的努力,每一个‘许方建’都能平安回家。”潘学文说。(全媒体记者 朱秋霞 文/图)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