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制度自信 推动民族复兴

◎郭昭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就要求全党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朝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党的话语体系中,有清晰的继承与创新的脉络。革命和建设年代,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近代中国有两大任务,那就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充分结合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实际,明确提出中国梦的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处于进行时,民族振兴是新希望,将“富裕”改为“幸福”,这是赋予“民生问题解决”更多的内涵。

整体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非常不易的。就国家富强而言,理想的状态是富强同步、先富后强抑或先强后富。但现实是:富裕的小国永远强大不了,一些大国在从富到强抑或从强到富爬坡的过程中容易陷入困境;就民族振兴而言,历览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鲜活个案,过程都是不易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就人民幸福而言,幸福比起富裕的内涵更加丰富,突出体现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重大期望值的实现程度。因为不易,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长征永远在路上”。“在路上”要保持一种什么状态呢?那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状态。客观而言,长征很难,不仅吃饭难、睡觉难、走路难,还面对搞好群众关系难等问题,但是在毛主席心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既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二者缺一不可。对困难不能实事求是面对,“乐观向上”也只是自我安慰;反之,丢掉了“乐观向上”,面对现实困难可能会畏缩不前。

整体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虽然不易,但就中国发展而言,这是推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必然选择;就共产主义事业而言,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内在要求;就人类事业而言,这是为那些既想发展、又想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不忘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注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要持续对“西方中心观”进行回应,也要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好”进行深入回答。这一切都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事业的实践,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迈进。

正是在总结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以及客观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基础上,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关系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总结,旗帜鲜明地提出全党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人们对“四个自信”话语表述整体是熟悉的,但这不代表人们对具体问题内涵都有深入的认识。

就现实而言,人们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道路、理论和文化,认知是较为清晰的;但是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制度,由于制度问题本身的复杂、理论研究与宣传不到位等诸多原因,人们的认知度参差不齐。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制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意义重大。

精准理解四中全会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首先,《决定》的主题深刻,体现了党的高瞻远瞩。《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突出强调我国国家治理的工作要按照制度展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决定》从历史的维度阐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奠定的制度格局以及制度的功用,明确回答了我国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明确指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决定》的方向明确,体现了党的战略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因此在讨论制度这一重大问题时,首先要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事业,坚持守正创新,这是党保持战略定力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就提醒全党要从理论层面认识到我国制度的优势。《决定》提出了我国制度的“十三个显著优势”,要求全党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上辩证思考“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两个重大问题,方向非常明确。

最后,《决定》的内容实事求是,体现了党的问题意识。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的思想路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醒我们在思考重大问题时要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推动深化改革、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决定》在明确提出我国制度优势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提出由于未来任务更加艰巨、风险挑战种类繁多,我们必须在完善制度、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问题上下更大的功夫。面对有短板、有弱项这一客观事实,我们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和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面对一些领域治理碎片化这一现实,我们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全面发挥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决定》的主题、方向和内容是个有机整体,既是对治国理政实践的顶层设计,也是对国内外政治与社会思潮的回应。中国的发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充分结合中国的国情;既坚持中国特色,也不忘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实践中,既要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又要讲好中国故事。《决定》旗帜鲜明地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3个维度对国内外政治和社会思潮进行了系统回应,为此后治国理政的实践开展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

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因如此,制度的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要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的进程相一致。

这就要求全党上下在学习《决定》的实践中认识制度的丰富内涵。《决定》从13个方面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需要明确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上述问题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关联性,领会其丰富内涵既需要秉持“坚持和完善什么,巩固和发展什么”的二元维度,更需要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学深、学细、学精。

这就要求全党上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遵循制度办事。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面对制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全党上下要有敬畏之心,按制度办事。《决定》明确了一系列制度,涉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的诸多方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指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每一条论述都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指向,要求全党上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制度”这一武器,有力指导实践。如做群团工作时,就要明确“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这就要求全党上下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中提升治理效能。“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善治”,“善治”的实现离不开“治理效能”的提升。“治理效能”内涵丰富,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自然要放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体而言,就是要放眼“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现。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还要创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体现、中国制度世界影响力日益显现的奇迹。这就要求全党上下抓紧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作者系市委宣讲团成员、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