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书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

◎张叶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强富美高”新镇江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综观国内外形势,风险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发展并存。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就一定能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就一定能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就一定能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一、明确一个总体要求

按照市委七届十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保持定力、夯实基础、求真务实,深化改革开放,抢抓发展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扎实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书写好“镇江很有前途”新答卷。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5%,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全面完成安全、环保约束性指标。

二、确保两个圆满收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十三五”规划目标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以迎大考、受检阅的良好状态,聚焦短板、攻坚克难,确保向全市人民交出满意答卷,为“十四五”和基本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不能延续过去的老路,必须体现高质量要求。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自觉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发展的指挥棒,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牺牲安全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破解难题、推动发展。

不能满足于数据指标,必须注重群众获得感。群众感受比评价指标更有发言权,人民认可比统计数字更具说服力。始终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聚焦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出行等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提供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小康成色,全力提升发展温度,确保各项工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不能停留在基本达标,必须立足高水平追求。追求高水平必须坚持高标准,各项指标不能停留在基本达标“过得去”,而要坚持苏南标准、苏南定位,瞄准领先达标“过得硬”,特别是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安全环保等工作,必须加压奋进、敢于争先,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在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

三、打赢三大攻坚战

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施策、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重点加强对已脱贫人口和边缘户的动态监测,运用扶贫基金、社会救助等政策,做好因病、因残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确保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巩固脱贫成效,总结推广结对帮扶、产业帮扶等经验做法,做到过渡期摘帽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政策、不摘监管,逐步形成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系统化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问题整改和长江干流岸线清理整治项目。治气突出源头治理。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严控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和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努力实现PM2.5和臭氧“双控双降”。治水突出全域联动。从严落实河(湖)长制,深化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大力整治岸线码头、船舶污染,健全黑臭河道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治土突出防控修复。建立污染地块清单,推进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加大农膜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增加生态供给。全面完成长江镇江段两岸造林绿化任务,打造“一带多点绿美长廊”,完成连镇铁路镇江段沿线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持续推进主城区“一山一景”改造,研究编制五州山片区总体规划,加强公益林、自然保护地、自然湿地管理。

全方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健全地方政府债务常态监测机制,落实压减一般性支出、统筹政府预算资金等措施,确保政府性债务总量下降、结构优化。深化“破圈解链”,更大力度防范处置各类金融风险,打造良好金融生态。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个必须”要求,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风险防控四项机制落地见效,坚决防范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等各领域重大风险。

四、实现四个新突破

1. 在振兴实体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开展“实体经济提振年”活动,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选好选优项目,发挥产业招商地图和产业引导基金作用,精心组织重点城市“镇江周”活动,加大一线招商人员激励力度,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0个。高效推动项目,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签约项目注册率达到50%;完善重大项目挂钩、推进、考核等机制,加快建设壹度光电半导体封装等196个重点产业项目,当年完成产业投资530亿元;聚焦“三化一补两提升”,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完成重点技改投资项目40个,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围绕“集聚资源、布局产业”,重点抓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四链融合”。构建产业链,着力打造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主营收入占比达到37%;出台新一轮开发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培育星级上云企业100家。嵌入创新链,主动融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海工船舶、高性能合金材料等成果产业化基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发挥驻镇高校作用,推动校企对接、校地合作,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集聚人才链,编制重点产业链人才规划,加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信息交流等人才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增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100名、高技能人才3000名。叠加资本链,推动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镇江分中心实体化运作,加快拟上市企业培育,新增挂牌上市企业15家;鼓励上市企业通过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方式开展并购重组,做大做强资本市场“镇江板块”。

着力壮大民营经济。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选优培强一批重点企业,研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行业单项冠军企业。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民营企业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优化服务保障,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用电报装、不动产交易登记等办理时限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搭建企业与人力资源机构对接平台,加快培育企业急需技能人才;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融资,积极运作市级风险补偿资金池,完善小微企业周转贷制度,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主动适应全球化发展新趋势,以深化改革应对风险挑战,以全面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从“管资产”转向“管资本”,加快市属产业集团市场化转型,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激励和考核市场化。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整合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制度。深化集团化办学,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和职称制度改革,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稳妥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融入区域一体发展。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机遇,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出台镇江实施方案,打造转型发展创新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产业协同一体化,积极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吸引电气重型机械装备、航天工业等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探索推进与上海、南京共建产业园区。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融入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加强与长三角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一批科创孵化基地。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推进宁句城际轨道、南沿江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做好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镇扬二通道、镇杭高速铁路等前期研究。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与南师大附校等重点学校对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分校,推进电子健康档案跨区域调阅,实现与浙江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推动社会治理一体化,加强固废危废、大气污染、森林防火、重大灾害等联防联控机制,成立长三角警务大数据分中心,推进基础数据库信息互通。

加快全面开放合作。以开放促进投资,落实《外商投资法》,加大投资促进力度,推进北汽麦格纳、金斯瑞等外资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资占比超过60%;建立企业“走出去”联盟,支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跨境并购,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比重。以开放优化环境,搭建政府与外商投资企业、口岸单位与企业沟通交流平台,加大自由贸易协定惠企政策推广,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强化口岸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提高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开放增进交流,放大“赛珍珠”“东盟文化之旅”等品牌影响力,积极发展国际友城关系,深化国际交往,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有效激活消费潜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整体开发运营“三山”景区和西津渡景区,加快世业洲健康岛建设,魔幻海洋世界景区正式开业;高水平办好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举办金山文化艺术节、长江国际音乐节等活动。完成编制大运河镇江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推进大运河镇江段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彰显运河之美。加快发展夜间经济,发挥苏宁、万达等商圈优势,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深化医养融合,加强老年人文体等生活设施建设。拓展数字电影、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支持创意设计、网络文学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

3. 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统筹兼顾、优势互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乡发展品质。

坚持规划统筹引领。认真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高质量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村镇规划等规划,合理划定“三区三线”,建成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一张蓝图”。建立闲置土地盘活利用综合管理平台,整合低效土地资源,试点“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方式,开展工业用地回购、收储和转让,盘活存量土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枢纽、通道、港口”为重点,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建成连淮扬镇铁路镇江段,加快推进镇江五峰山长江大桥接线高速、大路通用机场二期等工程建设。完善“铁公水”集疏运体系,推进大港20万吨级深水码头前期工作,重点企业铁水运输比例达到50%。推进新孟河延伸拓浚、镇江新区长江堤防提升工程,提升防洪排涝功能。新建丹徒世业洲LNG站、镇江新区姚桥燃气高中压调压计量站。基本完成金西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丹徒污水处理厂二期投入使用,推进污水管网“厂网一体化”运行维护,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提升宜居功能品质。深化“城市双修”,完成老旧小区三年改造任务,配套完善停车场、养老、助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后续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市区骨干路网,对山门口街、新马路等片区,实行道路单向通行微循环,打通双井路北段、茶砚山路中段等断头路、瓶颈路,提升整体通行效率。加强精细管理,加快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完善收运处理体系;深化占道经营、渣土车运输等专项整治,提升市容市貌。高标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审。建设智慧镇江,加快“两网一端”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构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优化城市综合运行监管平台,建成5G基站6000个,5G产业应用同步推进;优化移动终端便民服务,在线功能达到60个。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求,统筹市区经营性用地,实行集中收储上市、有序连片开发。加强房屋建设和精装质量管控,优化商品住房供给,更好满足群众住房需求。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壮大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优做强高效园艺、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5个,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8家;稳定粮食产量和地产蔬菜供应,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美化乡村环境,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农业废弃物治理,试点实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新增91个美丽宜居村庄,培育10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补好短板弱项,促进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同质,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推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巩固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水平。

4. 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

就业创业更稳定。把稳就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落实稳岗返还、职业能力提升补贴等政策,组织开展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扶持大众创业5000人,创业带动就业3.5万人。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全年开展职业技能补贴培训6.2万人次。深入实施校地合作引才计划和“万名高校毕业生留镇行动”,培养引进本科以上人才1.6万人。

民生供给更优质。加大学前教育供给,新改扩建幼儿园8所,完成“三大工程、八校联动”,基本消除大班额;启动省丹中、省句中、丹阳吕叔湘中学易地新建工程,支持镇江一中和镇江中学创建高品质示范高中、江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深化健康镇江行动,加强8个重点特色专科培育和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中医药传承发展,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挖掘沈括、苏颂等历史名人资源,加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成2个省级卫生镇,省级卫生村覆盖率达到60%。

基础保障更健全。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节机制,推动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推进企业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将新增国家谈判药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逐步提高康复医疗项目医保支付比例,加快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和精神障碍康复社区服务点建设。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社会治理更完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网格化服务,基本建成网格员队伍系统化管理、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体系;发挥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探索商会承办专项工作。坚持依法治理,通过“七五”普法考核验收;启动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坚持源头治理,推广“1539”信访工作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化平安镇江创建,建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

(本文根据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叶飞2020年1月10日在镇江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摘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