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减少20% 亩产量不变 从源头上减少化肥用量,有戏!

今日镇江讯 10月26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邀请第三方农业专家对位于新区姚桥的长江中下游区域稻田化肥面源污染综合整治示范区的水稻开镰测产验收。结果显示,在减少20%氮肥使用量的情况下,稻田亩产达到550到600公斤区间,与示范区常规施肥地块亩产持平。这一结果说明,从源头上减少化肥用量,有戏!

上午10点,姚桥华山村中心路南北两侧的万亩稻田,来自扬州大学的水稻种植专家、镇江市农委工作人员和参与示范项目的省农科院专家组成的测产验收专家组,选取4处一亩以上的大田和一处周边农户常规施肥地块,经过分块收割、水分测量、土地丈量、称重核算后。下午1点,测产结果公布。示范区内,减氮肥20%的地块(施氮肥量18千克/亩)亩产量为551.05千克,较示范区常规施肥地块(施氮肥量23千克/亩)558.45千克的亩产量基本持平。在减氮20%前提下,用有机肥替代减肥的地块亩产量为567.64千克;减肥并配套农田综合整治技术的地块亩产量为575.05千克。

“(示范区)在新区刚刚圩区改良的土壤上,减氮20%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产量是可喜的成果。”扬州大学的水稻培育专家霍中洋评价。在随后示范区地块与周边农户常规施肥地块做亩产比较时,经济效益更为突出。示范区只减氮20%一项措施的地块较周边农户常规施肥地块447.30的亩产量就高产104千克,高产率达23%。

“深耕平整农田是示范地亩产的保证,精准施肥、田间资源生态化循环是农田减化肥不减亩产量的保障。”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循环农业中心教授陈留根介绍,示范区建立的初衷就在保证不减产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氮肥施量,源头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对农田做综合整治。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在化肥、农药使用上比较粗放,为了追求更高产量,往往采取加大化肥和农药用量。这些多余的化肥、农药不仅会残留在农作物上,长期积累还会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残肥、残药排入周边沟河等水体也形成农药面源污染。

2015年,省农科院与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润果农业2万多亩的规模化农田里,建立长江中下游区域稻田化肥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开展集约化稻田化肥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省农科院通过指导润果农业按需施肥控制氮肥施量。并通过施肥时间调节,避开雨季冲刷与深耕种植相结合提高肥料利用率。“生态沟和拦截塘将田间水就近汇集,我们选种的水生植物会进行水体净化。最后,这些水生植物经过加工和粉碎化的秸秆作为肥料还田,不断补充着土壤肥力。” 陈留根指着田边清澈的沟塘介绍。田间、水塘的水质改善,也为立体养殖提供了基础。

测产结果出来了,润果农业相关负责人孙振中非常高兴,“这个产量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心,鼓励了我们在源头守住粮食品质,把好粮食安全的第一关。”如今,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润果农业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逐渐建立起了化肥源头减量-损失过程阻断-环境养分回用的化肥面源污染综合控制集成技术模式,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全媒体记者顾宗侠 通讯员:高涛)

(作者:顾宗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