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市史志办

1938年6月,陈毅、张鼎丞、粟裕等率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团结与争取一切可以合作抗日的人士,到1939年4月,茅山抗日根据地基本建立,控制人口达140余万。

1939年8月,为了加强对第一、第二支队的统一指挥和领导,新四军军部决定增设江南指挥部建制。8月14日,新四军军长叶挺报告国民党第三战区:“本军第一、二支队活动地区毗连,为便利作战发展及在战斗战役中能配合行动,故将二支队暂归一支队陈司令指挥。”8月17日,国民革命军第3战区复电“照准”。8月20日,项英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报告并电示陈毅、粟裕:“成立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一第二支队。”1939年8月,在溧阳县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统一指挥苏南的第2团、第4团、新6团、“江抗”、挺进纵队及地方武装。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是新四军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后,根据抗日斗争形势发展,为集中力量加强领导而成立的指挥部,标志着新四军东进江南抗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1月8日,江南指挥部成立后不久,就指挥第二团、新六团、丹阳独立支队及地方武装,在丹阳延陵贺甲村围歼从宝堰出动“扫荡”的一路日军,经连续30小时的激战,强攻全歼一股日军,毙日军168人(内官佐4名),俘日军3名,缴轻机枪6挺。这一胜利被江南人民广为传颂,称之为“延陵大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信心,新四军军威大震。

1939年12月,为了在日、伪、顽夹击极为复杂、尖锐的斗争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党的力量,加强党对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共中央东南局决定成立中共苏皖区委员会,从而使3个特委、14个县(工)委的地方党的领导体制统一为一个整体,为迎接新的斗争、支持新四军东进北上发展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

1940年7月,粟裕率江南指挥部及其主力经扬中渡江北上,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随即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投入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斗争。苏南新四军主力北上后,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在司令员罗忠毅、副司令员廖海涛领导下,指挥新3团、新4团和各县地方武装共3000余人。留下坚持茅山地区的抗日斗争,对外仍以江南指挥部名义活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第2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第16旅。

江南指挥部是新四军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向东作战”挺进华中敌后抗日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统一了茅山地区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指挥。对于集中力量粉碎日、伪、顽的夹击,壮大、巩固和发展苏南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扩大了新四军在苏南地区抗战的影响,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吸收、训练和培养了大量军政干部、知识界的抗日青年和医务技术人员,为苏中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编写:宗晨婕 审定:张国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