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 展望未来 高水平编制好“十四五”规划

◎徐曙海

今天正值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擘画蓝图;汪洋主席将“十四五”规划议政建言纳入2020年政协重点工作。在这样的特殊时点,市政协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议政建言,时机选的非常好。

这是我到镇江工作以来第一次参加政协常委会,市政协人才济济、精英荟萃,的确是党委、政府的人才库、智囊团。刚才,市发改委通报了“十四五”规划编制情况;吴彤副主席作了调研情况说明,是一份深入、详实、高质量的调研成果;8位委员从不同的角度,对“十四五”规划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大家充满感情的发言,体现了对镇江的热爱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我听下来有三点感受:一是选题非常好。刚才8位委员的发言,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镇江在“十四五”期间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包含公共医疗、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生活宜居等各方面。如果这些方面解决不好,那么,镇江“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质量和群众认可度就难以保证。二是调研深入。李国忠主席亲自挂帅,吴彤副主席带队推进,克服疫情影响,迅速开展调研,利用三个月时间,深入板块、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三是建议质量高。政协委员的专业素养、行业代表性和研究工作的深度、高度都令人敬佩,大家从不同的专业和角度对我们抓好各项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常讲,规划是纲,纲举才能目张。从这层意义上讲,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镇江、怎样建设好镇江”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刚才吴彤副主席提到六个坚持不动摇,非常重要,特别是第一点“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规划编制就是要提出愿景,一定要包含做大产业。刚才提到镇江连续两年在“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前十,非常令人振奋,建设宜居城市也不能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镇江很有前途”,我们常说“镇江有山有水有故事”,我也作了认真思考,想了两套方案,两句话的版本是“江南产业高地,山水花园名城”,三句话的版本是“讲好大爱故事,筑牢产业高地,建设山水名城”,供大家参考,希望各位委员可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借此机会,结合到镇江工作以来的思考和体会,我想和大家探讨五个方面问题。

第一,如何在产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期,优化产业体系和布局?当前,已进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近期,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压华为,主要是因为华为掌握了5G核心技术标准,将会在5G技术上全面领先美国。在这种大背景下,镇江如何在“十四五”期间更好发展?一方面,明晰产业体系。构建什么样的产业体系,关系到政府今后的政策导向和产业链发展抓手,如果没有鲜明导向,产业发展无法做大做强。目前,我市产业体系还是“十二五”末提出的“5+7”格局,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医药五大新兴产业,以及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纺织、轻工七大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里面又包含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目前的产业体系制定之初是符合镇江产业实际,但今天看来可能重点还不够突出,“十四五”期间,我市到底发展哪几大主导产业,一定要认真谋划、研究透彻,产业类别要细分,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要加快思考谋划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从镇江的城市格局、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等考虑,我们无法与上海竞争金融服务业,科技创新也比不过南京,工业制造业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科技创新是突破,文化旅游是特色。另一方面,优化空间布局。刚才有委员提到中心城区还不够大、不够强,养老院床位价格还没有辖市高,说明主城区的辐射带动力不足;有委员认为交通通达性不够,证明在交通布局和产业布局上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做大做强主城区,既要优化空间布局,在《镇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和“十四五”规划中都要统筹考虑,总体上镇江“一主三副”的总格局不能变;又要优化产业布局,在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统筹谋划市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同时要优化产业形态,镇江的园区很多,但单个体量不够大,形成不了“拳头”,难以招来大企业,要按照“壮大一批、培育一批、退出一批”的要求,积极推进园区整合,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第二,如何用好科教人才资源,唤醒和激活城市的创新基因?政协调研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驻镇高校科技支撑作用,集聚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是发展的重要突破点,要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有的委员提出要提高产学研创新融合度、加大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支持,建议务实可行。镇江自古就有创新的传统,科教资源也比较丰富,但客观上创新浓度还不够。首先体现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GDP总量具有一致性,深圳总数超过1.7万家,我市不到1000家,苏州、南京分别是我们的7倍、5倍,未来高新技术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只会越来越大。其次体现在人才上,驻镇高校数量不少,但近两年人才净增长很少,产业工人流失较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留镇比例不到20%,苏州、南京的高校毕业生总量比我们多,留在本地的比率也比我市高,如果人才不能留下来,就无法搞好科技创新。当前,其他城市争取人才的力度很大,杭州、南京等地将人才分类,大专以上学历都列为人才,每类人才对应不同的优惠政策。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要在“十四五”规划中重点谋划。最后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学习先进地区成功经验。比如南京的高校、院士以及科研成果数量占到全省的2/3,但很多企业去了苏锡常,南京这两年学习深圳模式找到了解决路径,即通过政府出资入股,支持专家教授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公司化运营,旗下再培育若干公司,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化。比如,南京市与清华大学姚期智院士共建了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大学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建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成为亚洲最大的遗传工程小鼠中心。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

第三,如何找准区域一体化的功能定位,更好承接外部溢出效应?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从区域看,上海作为龙头城市,江浙皖三个省共同发展。从江苏看,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点是发展南京都市圈,其中重中之重就是推进宁镇扬一体化。我们要优先从产业、基础设施、交通等方面做起,加强与南京、扬州合作,借助南京的力量把产业做大做强。比如积极对接南京仙林地区科教资源,抢抓南京打造紫东科创大走廊机遇,加快推进312国道快速化改造,与南京协同谋划打造“312科创发展带”,做大做强镇江“西翼”板块,带动宝华、下蜀、高资片区转型发展、优化布局,打造发展特色。同时,要做好教育、医疗、文旅等合作,打造区域一体化的亮点特色。

第四,如何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更好彰显山水花园城市特色?镇江有山有水有故事,但如何把丰富的山水资源、故事传说转化为效益?关键要靠公司化运作。去年我市旅游总收入是1000亿,但对应镇江的区位、历史文化底蕴还不够,要加强政府引导,针对性配套各种政策,用好各类文旅资源,科学规划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更多更好项目,让更多游客愿意留下来,拉动本地消费,推动文旅产业做大做强。比如武汉天地壹方购物中心,拿出一整层专门打造壹方动物园,孩子可以与动物互动,吸引大量客流,效果很好。文旅产业要关注各类目标消费群体需求,特别是紧盯儿童群体,提供更多游乐方面的服务,促进旅游与娱乐融合。

五,如何抢抓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治理理念、模式和手段日益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未来治理将更加扁平、科学和精细,“十四五”期间将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期。从我市看,智慧城市建设初具雏形,但与杭州等城市比还有不少差距,杭州依托阿里巴巴把智慧城市做到全国领先。下一步,要积极抢抓“新基建”机遇,上周我分别会见了阿里巴巴、华为、字节跳动公司的江苏地区负责人,请他们到镇江走走看看,他们对镇江很感兴趣,也很有信心。一方面,在智慧城市建设上要与这些大型科技公司深化合作;另一方面,要想办法吸引他们在镇江投资建设新项目。同时,针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也要认真梳理、加快弥补,按照住建部提出的“打造完整社区”要求,在规划中把医疗、教育、养老、商业等服务配齐配全,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社区承担更多的生活和消费需求,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改善民生。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发力。希望市政协及各位委员充分发挥人才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多提宝贵意见建议,为描绘“镇江很有前途”新画卷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根据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徐曙海2020年5月28日在市政协八届十八次常委会上的讲话摘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