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湖的第一站——花兰墩湿地

花兰墩湿地是赤山湖的第一站,之前我对这块湿地并不熟悉,只知道赤山是一座1400万年前的火山,山虽不高,但平原突兀,也不无豪气。赤山是秦淮的源头之一,涓涓细流孕育出“桨声灯影”的十里秦淮。

赤山湖静静地依偎在赤山脚下,如无瑕美玉般温婉。因赤山而得名的赤山湖,曾用名丹湖、绛湖。然而,有关花兰墩的来历,并没有确切的记载。老辈们说,赤山湖就是秦淮河上游天然的“囤水柜”,从历史上就肩负着秦淮河流域对抗洪、涝、旱灾的使命。

每到连绵的雨季,湖面上白茫茫一片。先民为了对抗泛滥的河湖,迁居到周边的高地上,这些高地便是“墩”。“花兰墩”同“花篮墩”,就是形状像花篮一样的高地。

秋声乍起,花兰墩的荷花萎谢了不少,上千亩荷田绵延着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风情,或许,日子渐深,这里的荷塘最终褪去绿意,水面上仅剩一群零落的几何线条,但即便这样,满池枯荷也会用铮铮风骨静守着湿地的光阴。古色古香的长廊串联着荷塘的景致,游人边欣赏廊外荷塘风光,边了解廊内书写在屏风上,雕刻在地面上的湖熟文化历史。

农牧湿地是一片都市人回归自然休闲的天然氧吧,蓝天下,大片秧苗在风中翻滚着绿浪,白鹭或在绿浪间嬉戏或立在牛背上,老牛低头啃着草儿,白鹭敛了翅,绅士似的昂首凝视前方,不远处的赤山,团团烟雾正在山间飘散。

湿地的塘埂和数条道路相互连接,形成开阖有致的“水巷”,近百种湿生植物在这里安家,年年岁岁,都有候鸟在这里越冬。从深秋开始,绿头鸭、罗纹鸭等二十余种候鸟便开始陆续飞抵赤山湖,每到黄昏时分,西下的夕阳染红了湖面,赤山湖上“万鸟”在霞光中齐飞,野趣横生。

站在花兰墩的水巷四处张望,偌大的湿地被绿植切割成大小不一的水水域,在水域与水域之间,除了塘埂、道路还有一些亲水平台建筑,湿地的设计追求美并尊重自然,山水元素巧妙的结合,草木的芬芳汇入湖水的气息,湖光山色尽情渲染。

水上森林也叫湿生木本植物园, 2000平方米的空间里,栽种着适应水中生长的池杉、水杉、墨西哥落羽杉等湿生乔木。近百株杉树构成的葱绿茂密、生机盎然的水上森林,不起风的时候,行走在木栈道上,看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仿佛一幅凝固的油画。

经常会有鹭鸟或是野鸭来破坏这幅画面,鹭鸟的翅膀掠得低低,水面便起了涟漪,野鸭从芦花丛中窜出,在湖面上拖出道道水纹,潮湿的丛林里充斥着虫鸣与蛙声,一幅典型的“鸭翻苇叶夕阳动,鹭立芦花湖水明”的景致。

有水的地方自然有桥。花兰墩湿地有十座桥,有石拱桥,有木桥,还有桥墩是浸在水中的石头,桥身则用红砖砌成各种造型,每座各不相同。其中,白阳、红阳、青阳三座桥是古老民俗“走三桥” 的路径。长江以南一带的百姓自古就有“走三桥”避灾祈子求福的信仰。

据清顾禄《清嘉录·走三桥》记载:在元宵节,妇女们会结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上三座桥,为的是治病强身,抖去晦气,祈免灾咎,所以“走三桥”又称“走百病”。民间的困顿多了,信仰也就应运而生。信仰是人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其实也就是人类潜意识的自我救赎。

出了花兰墩,在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绿道上走走,呼吸着带有竹叶清香的空气,倾听绿道两旁翠竹的“簌簌”低语,身心全都慢下来了。每到傍晚时分,这十五公里的绿道上非常热闹,骑行的、毅行的,大家都在这里环湖健身,白天经常有自行车赛、马拉松赛等体育活动在这里举行。

夜幕徐徐降临,破冈渎闸、丹湖花田和断桥夕照等几个生态景观看不太真切,闪烁的灯光投射在黝黑的空间,那相守了千年赤山和赤山湖都被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时候,湖水拍岸发出“哗哗”轻响,像老祖母用温柔手给孩子拍背,一阵又一阵,连绵不断,仿佛要把人带进静谧的梦境之中。

文/杨莹

编辑 马彦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