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名人:商界早期人物朱中孚

朱中孚(1849年-1924年),字信鱼,浙江镇海人,镇江商界早期实力人物之一。

朱中孚幼年家贫,勤奋睿智,先后在铁业、药业学徒,得到同乡叶澄衷的赏识和信任,安排在上海华顺、协记等栈号管账。海塘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带重要的挡潮堤坝。1880年期间,海水入江,民众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两江总督曾国荃将海塘修建工程交叶澄衷,嘱咐举贤协理,叶澄衷便委托朱中孚总理海塘工程。整个工程中,朱中孚自始至终尽其职责,数百万工程费用,毫厘无舛。曾国荃十分满意,拟呈报朱中孚履历奏请给官奖励。朱中孚闻此,对叶澄衷说:“吾之襄君此举,为救地方人民,岂为求官哉!”叶澄衷只好请曾国荃除去给官之议。

1884年,朱中孚被调往镇江,主持镇江顺记煤铁号,一度担任镇江美孚洋行经理。朱中孚在镇江定居四十年,热心镇江公益,为镇江商界和民众做了很多善事。辛亥革命时,他赶制面包、牛肉及刍草、料豆等,供民军人马食用。1911年,他倡导镇江商会为保护商界安全,出资千元建立商团体育会,又出资为团丁置办军服,并任商团体育会会长。

讨袁战争失败后,镇江驻军失去领导,欠饷数月,张勋部队又要渡江,全城危惧,商会总理吴泽民束手无策,朱中孚协同李皋裕、魏小辅诸君竭力筹饷13.8万元消祸,地方免受兵燹之灾。由此,镇江民众称朱中孚为“鲁仲连”。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抢滩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百般加以诋毁,引发一场国货的生死搏斗。朱中孚坚定爱国立场,联合爱国团体中华国货维持会、江苏省教育会、全国报界联合会、日报公会、上海劝吸国货香烟会、中国学生会和“德和祥”15家商号,支持南洋公司国货地位。

据记载,他两次出资修建原址在原中华路日新街与陶家门之间的洋浮桥。在原日新街东街头,砌刻有“日新街民国八年孟夏朱中孚”圈门,以示对朱中孚修建洋浮桥的纪念。朱中孚还建造三茅宫、荷花塘两木桥,铺设小营盘、皇华亭、牌湾等地路面。句容桥头镇的坎桥,也是他独资捐修。坎桥在便民河上年久倾圮,地方无力维修,朱中孚出资并募集3000元修桥。当地人以他字“信鱼”的“信”,取“崇信”为桥名。

朱中孚为镇江商界佼佼者,为慈善事业动辄一掷千金。镇江民间传颂朱中孚三捐寿资的故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朱中孚50岁寿辰,捐700元寿资置棉衣助冬赈。宣统元年(1909年)六十岁寿辰,寿资千余元,全部资助粥厂。自此之后,朱中孚每年对粥厂都有捐助。1919年七十岁寿辰,朱中孚将筵资全部捐助给了孤儿院等慈善单位。1917年,朱中孚筹募资金创办镇海浃北学校,学生免费入学,学校经费师资均由朱中孚负责。朱中孚逝世后,安排义昌润药行负责,直至1935年停办。

朱中孚是镇江两大商号老板,又是商团会长,财势皆有。可朱中孚自奉俭朴,不使奴仆。为防子弟染于奢惰,不在家中宴请宾客。常以先祖《朱子家训》诫勉子女。家里浆洗做饭,全由家人自行动手。有时还带子弟到粥厂掺杂在贫民中吃粥,体验贫民生活,让子弟知稼穑之艰辛,贫民之困苦。逝世前他遗嘱家人身后从简,不用仪仗,不报出殡日期。家人遵从了。可是,朱中孚功德已深入民心,出殡那天,送葬者数以千计。

曾任镇江商会会长的陆小波感慨曰:“天下之最易感人者义而已矣”。李皋裕赞曰:“济困扶危,哀此煢独;见人非为,即施教育;四十年来,冬赈施粥;泪雨难咽,仁浆义粟;民称于今,有功社会。”赞誉朱中孚慈善一生。

来源:镇江市社科联

作者:王礼刚

编辑:邓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