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林家庭农场的“幸福之路”

今日镇江讯  在中国的小康升级之路上,离不开农民们的“体面生活”。而发展现代农业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种桃,到种精品桃,再到跨界旅游,30多年来全国劳模、种桃大王杨修林的秀林家庭农场的变化与许许多多的农家一样承载了时代的变迁,不断夯实着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之路。

“桃子改变了我的生活,也给了我事业!”秀林家庭农场的主人杨修林开心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上世纪80年代:“种桃改变生活”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百姓的餐桌开始日益丰盛,而多种经营方式也成了不少农家的选择。

1984年,杨修林在翻阅《致富报》《科学种田》等报纸杂志时,发现桃子是市场上的稀罕水果,一斤桃能卖到好几元,而当时一斤粮食只卖到几毛钱。如获至宝的杨修林决心“种桃改变生活!”。

杨修林承包了句容大卓北山村20多亩的荒地种植桃树。靠着一把锄头,他硬是用一冬的时间,把桃园清理了出来。而开荒的锄头,他用坏了30多把。

为了种桃,他将自己的家从村庄里搬了出来,在桃园的4棵大树上搭起了一个简陋的树屋。然而缺乏技术,让他很快吃到了“下马威”,因为桃树无花粉不结果,他只能把20多亩桃树全部砍掉重栽。

几经波折,杨修林没有放弃,终于迎来了桃子带来的丰收喜悦。当时水蜜桃还是一种稀罕水果,他和妻子挑着桃去集市上卖,就没有卖不掉的。1988年,杨修林的果园每年毛收入达到8000多元,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桃能手。

2000年前后:“我要种出精品桃”

尝到经济作物的种植甜头,杨修林与许多农户一样,开始扩大规模。

1996年,杨修林又承包了70多亩地,将果园扩至100亩,1997年,果园再增至近200亩……随着杨修林的果园不断扩大,他的年收入也随之增长,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桃大王”。

然而,杨修林发现:收入的增长并没有随种植面积扩大而呈现相同比例增长。特别是当桃子为常见水果,市场对桃子也不再“来者不拒”,人们对品质越来越关注。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本世纪初,杨修林在赵亚夫等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引进和试种各种新品种桃,不断告别化肥、农药。为了“我要种出精品桃”,杨修林甚至砍掉了果园里的部分桃树,让桃树稀植、通风、透光,以提高产出的商品果率。“秀林桃”也走出句容、镇江,迈向南京、常州、无锡、上海等周边更广阔的市场。

“原本在桃园的树屋,自上世纪90年代变成了一幢两间的小楼房。”杨修林说:“2000年,自家桃园年毛收入已达到60多万元。”

2019年:“我们有了游客接待中心”

2020年8月,再次来到秀林家庭农场时,突然有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只见一幢高架大棚式的现代风格游客接待中心矗立在桃园里。

杨修林的儿子杨德亮早已接手了父亲的桃园,他信心满怀地说:“2019年,投入70万元建设,我们有了游客接待中心!”

对于跨界进入乡村休闲旅游,杨德亮的理解是:“生活富裕了,人们来桃园,除了买桃,还想体验田园生活。”

今年,杨修林果园里近6亩的高架种植大棚也投入运营。“大棚内我们将主打油蟠桃,因为有防鸟网,可以减少套袋、治虫等重体力劳动。”杨德亮说:“农业种植最辛苦的是重体力活。去年,屋后一片老桃林全部更新,重新平整土地后,果树下覆盖了园艺布,宽畦也可用机械割草了,再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顶着烈日人工除草了!”

吃上了“旅游饭”的杨德亮还算了一笔账:虽然果树面积减了40亩,但桃子年毛收入并没有减少,仍能达到七八十万一年,而每年新增旅游收入在10万元左右。

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杨修林笑道:“前几年,我将老村庄里的三间平房改建成了一幢小别墅,儿子在句容城里买房落户安了家,孙子们也进城读书了!”(全媒体记者 司马珂)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