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扎根蔬菜育种第一线——记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戴忠良

◎周迎 单延博

日前,2020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名单“出炉”,市农科院副院长戴忠良名列其中。之所以能获此殊荣,与他28年一直坚持扎根科研第一线,在蔬菜育种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息息相关。

1992年,戴忠良进入了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当时,农科所与日本的两家种子公司合作,开展蔬菜、花卉繁(制)种出口,戴忠良就参与其中的试验、推广等工作。“刚进入单位的这个选择,没想到成了一辈子的研究方向。”

当时,日本公司对于种子需求较大,农科所就在茅山老区建立多个繁种基地,带动农民参与进来。“由于繁(制)种技术要求高,当地农民种植水平较低,虽然有面积,但被技术‘卡脖子’,严重制约了种子的产量与质量。”为解决这一难题,戴忠良没日没夜地埋头其中,潜心研究,用最短时间总结出不同品种繁(制)种关键技术,通过培训指导,使农民尽快掌握相关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种子产量与质量,繁(制)种出口种植面积很快扩大。“当时,我们在句容茅山老区建立了全省最大的蔬菜、花卉繁种出口基地,带动400多农户从事繁种工作,每年为繁种农户直接增收300多万元,为茅山老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作用。”

虽然繁(制)种工作步入正轨,但种质资源受制于人的情况,一直让戴忠良“如鲠在喉”。

“当时,国内的青花菜和晚熟、越冬结球甘蓝品种基本上依赖从国外引进,不仅价高,种子质量和数量也都难以保障。我从1992年参与繁(制)种出口工作后,一直在想,能不能搞出自己的品种,既降低种子价格,打破国外种子的垄断,又让消费者吃上物美价廉的地产甘蓝类蔬菜。”

机会就在期盼中到来。1995年,戴忠良获得前往日本学习的机会。一年时间,戴忠良如吸水的海绵一般,将能够接触到的甘蓝类蔬菜育种、制种技术牢牢记在心里。学习结束后,带着满满收获的他回到了农科所,开始埋头进行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新品种的“创造”,绝非朝夕之功,要积跬步之力。从开始研究到成功培育并得到认可,需要每年不辞劳苦、一丝不苟的研究和付出,辛勤培育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我成功育出了春甘2号和瑞甘60两个结球甘蓝杂交新品种,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鉴定。”戴忠良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有些激动。“能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也意味着我成功在农科院开辟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随后,戴忠良又把目光转向了育种技术的创新。当时,国内的甘蓝类蔬菜选育主要采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该技术存在连续自交亲本易退化、亲本种子繁殖困难、配制的杂交种子纯度难达100%等缺点。为克服这些问题,戴忠良转而选育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不仅转育方法简单,而且配制的杂交种能确保纯度达到100%。“通过远缘杂交手段,我还选育出了高抗病毒病、优质西洋南瓜杂交新品种,克服了西洋南瓜不耐高温、易感病毒病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科研空白,育种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成果也通过专家鉴定。”

20多年的倾心研究,一个个新品种、新技术在戴忠良的手中孕育而出。他先后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10多项,均取得较好的成效;以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奖2项、市厅级奖4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件,多个专利已实施了许可转让;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近30篇,主编出版专著3部,制定地方标准4件;主持选育近20个蔬菜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其中12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或鉴定,获得品种权5个,累计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创造社会效益8亿多元。“其中,我育成的晚熟耐寒结球甘蓝‘寒玉21’获经营权转让经费100万元,可替代进口同类型品种。参与完成的‘观赏羽衣甘蓝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成果,由方智远院士任组长的专家组评价,该成果整体居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因专业成绩熠熠生辉,工作作风扎实,业务水平过硬,戴忠良先后获得镇江市百名优秀共产党员、镇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镇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镇江市科普惠农先进个人、镇江市结对帮扶优秀农技人员、四川援建先进个人、新疆援建记三等功、省333工程培养对象、镇江市169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时间齿轮的滚动,已将戴忠良磨砺成两鬓泛起白发的中年人,但未曾改变的依旧是那颗对科研事业赤诚的初心。“我还在继续进行着甘蓝类蔬菜的育种研究,我希望能像赵亚夫一样,在农业战线上奋斗一辈子。”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市农科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