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打谷场,今朝“欢乐地” ——“一块地”的变迁折射红旗村民幸福升级

今日镇江讯 9月初,天气一天天转凉,扬中市八桥镇红旗村原13组的一处健身广场,再次热闹起来。秋风吹走了夏季的炎热,晚饭后广场上健身、休闲的村民明显增多,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学步孩童,都能在这里寻到快乐。

牛耕人种时代

这是热闹的打谷场

家住红旗村东头的陈桂珍老奶奶,今年已72岁。虽说这块小广场离她家不近,但她就是愿意走上一段路,来到这里,和相熟的“老姐姐”“小妹妹”坐在健身器材上聊聊天,家长里短、生活琐事,夹杂着浓浓的乡音,把一片片欢笑声洒在这一块既老又新的健身场上。“你看,以前这里是泥地。现在这个塑胶的地面可干净了,健身器材也多;关键现在天气凉快了,聊天的人多。我住那么远,还愿意走远路来耍。”

为何陈桂珍老奶奶对这块场地“情有独钟”,这还得从40年前说起。“过去我们在公社干活,这块场地是公社的打谷场和‘粮仓’,大家割完水稻,都会到这里来打谷,再装入打谷场旁的简易粮仓里,这就是大家的公粮了。”陈桂珍回忆道,那时候的打谷场一到夏忙时节就格外热闹,一个组的组员聚在这里,一边聊天一边干活,大家的热情也高。

分田到户后,这块打谷场上发生的故事,有些不一样了。“虽然大家都还在这里打谷,也将稻草堆放在这里,但打下来的粮食都搬回家了,不再放入公共粮库之中。打谷场就成了农忙时节临时的‘聚集’场所了。”陈桂珍说。

机械化助农忙

打谷场变成垃圾场

时间的车轮,转眼来到2010年。随着农业机械的快速普及,村民种粮的方式也从过去的牛耕人种,逐渐变成机械一半人工一半,甚至全程机械化的程度。

在村里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村党委副书记童仲洲回忆起10年来的变化,十分感慨。“2010年的时候,村里有1300多亩地,当时人力收割和种植的方式就已经逐渐淘汰,机械化收割越来越普及。与此同时,收割机也在不断改进,收上来的稻子,直接装进了袋子,运去粮管所和烘干厂。这块曾经的打谷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逐渐被‘荒置’了。”

童仲洲说,一开始,打谷场上还有一些草堆,但随着机械化还田等技术的使用,稻草也失去了堆放的意义。2013年左右,这块打谷场被彻底废弃了,杂草丛生。加上附近村民把一些废弃的旧家具、锅碗瓢盆等丢弃在这里,时间一久,这里就成了蚊虫滋生、废物堆砌的“垃圾堆”,村民们都不愿靠近。

昔日人人争抢的打谷场,在农业机械化浪潮的冲击下,失去了曾经的“尊严”,竟然成了“万人嫌”的地方。难怪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路过这里时,常会扼腕叹息。

提质精神生活

老场地焕发新光彩

村民的惋惜,看在了村干部的眼里,记在心里。2017年,正值扬中市实施“八位一体”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红旗村将这块已经荒废多时的打谷场清理干净,并将泥土地面改为塑胶运动场,往日垃圾成堆、蚊虫乱飞的情形彻底变了样。更让村民高兴的是,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广场上安装了健身器材。这让打谷场再一次焕发了光彩,又成了“香饽饽”。

村民们喜爱这个健身广场。你看,已经安装3年多的健身器材,除了部分脚踩部位的漆面有些磨损,其他的漆面依旧如新,能够看出大家对器材的爱护。童仲洲高兴地说,健身广场的建立,不但让村民有了饭后休闲聊天的好场所,更满足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红旗村利用村内闲置的公共区域,共建成5个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体广场,每天早晚,广场上热闹非凡,村民们有的锻炼身体,有的带着孩子嬉戏聊天,有的加入了广场舞的队伍……在这些场地上,他们以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释放压力,享受生活,让农村更有活力、更加美好。”(周迎 左燕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