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里的镇江:刘濞败亡

“于是吴王乃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夜亡去,度江走丹徒,保东越。”——《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位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次兄刘仲之子。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淮南王英布叛乱,时封沛侯年仅20岁的刘濞,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刘邦出征,参与了平叛之役。

第二年.英布叛乱被平定。在这次叛乱中,荆王刘贾为英布军所杀,因其身后无子,由谁来接掌荆王封地呢?这是刘邦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荆王封地为“淮东五十二城”,地域大致为今天的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和安徽南部。刘邦考虑到此地之人轻躁悍勇,需要派一名勇猛强壮的王侯驻守震慑,而当时自己的儿子尚都年幼,加上群臣都认为刘濞为人重厚、仁德,所以刘邦最终选择了这位孔武有力且刚经历战火锤炼的侄儿接掌荆地,并改封他为吴王,封地为三郡五十三县。

封王赐印的流程走完后,刘邦召见刘濞。这次召见不再是平常叔叔与侄儿的见面,更是君王对封疆大吏的面嘱,刘邦不免要仔细打量眼前这位即将担当重任的年轻人。谁知细细端详之下,刘邦发现刘濞似乎面有反相,不禁心生悔意,但仪式已毕,木已成舟,也只能如此了。刘邦轻拍着刘濞的后背,告诫他道:“汉兴以后五十年间,东南将有叛乱发生,莫非是你吗?不过天下同姓是一家,你千万不要造反!” 刘濞连忙叩首应道:“不敢。”刘邦是怎么预测到五十年后东南将有叛乱发生的,史书未载,不得而知,但历史是最好的见证,刘濞发动叛乱正是汉朝建立后的第四十八年,刘邦的担忧不幸成真。

刘濞受封吴王后,因为封地内有产铜的矿山,刘濞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私自铸钱,并在东边濒海之地煮海水为盐,这两项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而且不用交税,因此吴国的经济迅速富强起来。刘濞深谙人心之道,除了免除国内百姓的赋税外,吴国士卒服役期间,还会得到相应的金钱补偿;每年定时慰问贤才,赏赐乡里;其他郡国的犯人逃来吴国,刘濞也予以包庇,而不交给追捕的官吏。因此刘濞在吴国深得民心,汉文帝也称赞他“惠仁以好德”。通过短短一、二十年的经营,能交出这样的治国成绩单,可见刘邦识人之准和刘濞才干之强。

刘濞发动叛乱时已年过花甲,在古代已算高龄,从他的地位、财富、年纪,按理说没有造反的必要,但他为什么还要铤而走险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儿子刘贤入朝,在与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下棋时不恭,被刘启拿棋盘打死,虽然事后刘濞未敢明言不满,但当刘贤的尸首被送回吴国后,他生气地说:“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葬回吴国来!”透露出他内心的怨愤。二是汉景帝即位后在御史大夫晁错进言下实施的“削藩”政策,即罚削各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各王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此举矛头直指吴王刘濞,引发了他对身家安危的担忧,也是逼使他孤注一掷的主要原因。

汉景帝三年正月,当接到朝廷削夺吴国豫章郡、会稽郡的诏书后,早有预谋的刘濞毫不犹豫从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起兵,联合此前串通好的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等六王公开叛乱,东越国(又称东瓯国,疆域在今浙江南部)也发兵随从。刘濞在国内发布的征召令上写道:“我今年六十二岁,亲自担任将帅。我小儿子今年十四岁,也率先充当士卒。岁数上与我相等,下与我小儿子相等的,都要从军。”刘濞也创下了古往今来诸侯造反的年龄纪录——62岁。1800多年后,才有一位后来者追平了他的纪录,这位后来者就是清初的平西王吴三桂,起兵造反时虚龄也正是62岁。

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叛乱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汉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的要求以换取他们的退兵。汉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派袁盎出使吴国,面说刘濞。但已称“东帝”的刘濞拒见袁盎,先是软禁了他,然后想胁迫他归附自己,当袁盎拒绝后,刘濞又动了杀机。

袁盎的脱险过程颇具戏剧性。袁盎当年担任刘濞丞相时,有个侍从私通袁盎的侍女,袁盎知道后,不仅没有追究,而且在侍从因有人状告此事而畏惧逃走后,袁盎亲自把他追回来,还把侍女赐给了他。等到袁盎此番出使吴国,刘濞派了五百名士兵看守他,而为首的校尉司马(汉武官官职名)正是当年的侍从。在刘濞准备杀袁盎的前夜,校尉司马准备了二百石的美酒给看守的士兵们喝,等到士兵们都醉倒后,校尉司马叫起袁盎,说明缘由,然后亲自护送他脱离险境。

原本准备和平解决叛乱的汉景帝终于抛弃了幻想,派出太尉周勃率领三十六名将军引军平叛。最终周勃采用坚守不出和断绝粮道之计,于下邑(今安徽砀山)大破吴军。刘濞弃军而走,带领数千人的精锐卫队渡江,逃至江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

汉丹徒故城在今镇江城区以东象山街道办所在地(原丹徒镇),唐魏王李泰《括地志》:“丹徒故城,在润州丹徒县东南十八里,汉丹徒县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地理志》:“丹徒县北二百步有故城……旧去江三里,岸稍毁,遂至城下。”南朝时期尚存在新旧丹徒二城,相距二百步,后旧城因江岸塌崩而不存。

刘濞在丹徒与东越军队会合,并收集残部,意图东山再起。但汉朝廷派人用重金收买了东越人,于是东越人骗刘濞前来劳军,东越王的弟弟夷乌将军趁机用矛戟刺杀了刘濞,并割下他的首级,用快车呈送给汉朝廷。刘濞死后,“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历时不过短短三个月。

吴王刘濞死于丹徒,最终也葬于丹徒。《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吴王濞墓在雩山下谏壁里北。”并引《括地志》:“吴王濞冢在润州丹徒县东谏壁。”又引《吴录》:“丹徒有吴王冢,在县北,其处名为相唐。”

来源:镇江市社科联

编辑:方超

(作者:孟宪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