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抗美援朝老兵孙信都:强敌何所惧 勇往无不胜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为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时光流逝,精神永存。近日,记者走进连云港市百禄镇朱头庄村,聆听抗美援朝复员军人老人孙信都讲述当年的故事。

孙信都近照

孙信都,1933年1月22日出生于连云港市百禄镇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1年1月参军入伍,在上海某部后勤三分部服役。同年从上海五角场乘专列到安东,跨过鸭绿江,保国卫家乡。

因在战斗中受炮火震荡,加上年事已高,身材瘦削的老人双耳失聪,交流起来非常困难。他用手比划,让老伴找来笔和纸,工工整整地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递给我们看,我们也把想问的话题写在纸上,递给老人。或许是因为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他说话洪亮,像是用了好大的力气。

一枚枚纪念章和军功章见证了孙信都的贡献

赠给“最可爱的人”纪念茶缸,老人保存了70年

记者在纸上写下:你家里还有参加抗美援朝的纪念品或者奖章之类的物件吗?老人一看,大声说:“有。”示意老伴到里屋去拿。老伴拿来一个圆滚滚的米黄色布袋,递给孙信都,老人小心翼翼地解开布袋口的细绳,拿出一只新艳艳的白色茶缸,原来这只布袋里装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慰问品——一只白色茶缸。70年了,这只茶缸保存得完好如初,茶缸里放着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军功章等,布袋还是原来的包装袋。见我们看好了,老人又把军功章、纪念章等物件一一放进去,布袋按原样,倒着套进去,在茶缸底系紧系绳,递给老伴收藏。

记者递给老人“你参加过哪些战斗”的纸条。孙信都缓缓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战斗经历,真可谓九死一生。

当时,在朝鲜东西运输线的球场到德川铁路线的苏民里段,一个火车站附近,存放着军用物资,从这里把物资分配到前沿各部队。敌人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国内还专门指派了一支部队抢修维护这段十几公里的铁路。这是沟通南北东西运输网的关节点,地形复杂,抢修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志愿军克服挨冻受饿、敌军狂轰滥炸等困难,边勘查、边设计、边抢修,确保这段铁路打不垮、炸不烂,保证运输线畅通。“有一次,敌机又来轰炸,我就地趴在一节火车车厢旁,幸亏有车厢挡一挡,只是被震晕了,醒来后才知道是被战友送到战地医院的,要不是那节车厢,也许我就被炸没了…… ”

孙信都还参加过松骨峰战役。松骨峰是军隅里通往平壤公路上的咽喉,这场阻击战是一次典型的遭遇式阻击战。为了配合志愿军部队追击南逃的敌军,他们奉命赶到松骨峰一带,抢占松骨峰北侧的高地。其实,这高地只是一个早被敌军飞机轰炸得光秃秃的小山头。“我们只有100多人的兵力,在没有险要可利用的情况下,只有利用这个高地,阻击一波又一波敌军的进攻。敌人还有坦克、飞机、大炮,后面跟着黑压压的敌军,一次比一次反扑猛烈,我们打得一次比一次艰难,敌人越聚越多,我们的人员和弹药越来越少。我们在想,敌人反扑越厉害,说明我军在后面追得越紧,我们要死死地堵住敌人,切断敌人逃跑的后路,所有人都抱着必胜的信心,拼死守阵地,没有子弹就拼刺刀,捡地上的手榴弹……”孙信都他们这支百余人的志愿军队伍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挡住敌人的去路,为大部队围歼敌军赢得宝贵的时间。

也许老人还有很多战地经历,这些小纸条上的字迹,只是刻在老人心坎的小小片段。但经过70年岁月长河淘濯,就像一粒粒金子光辉灼灼。这一份厚重的记忆与不灭的情怀,将激励和鼓舞一代代年轻人牢记初心使命,为祖国为人民献出光和热。(李敏 潘法如)

来源:连云港传媒网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