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占形胜 最数古徐州

◎徐强 孟宪威

南宋大诗人陆游出任镇江府通判时,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多景楼》,其第一句就是:“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这里的“古徐州”,不是指位于淮北的徐州,而是指位于“江左”(亦常称江东、江南)的南徐州。

“南徐州”是镇江的古地名之一,始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终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基本贯穿了整个南北朝。顾名思义,南徐州对应于北方的徐州。“南徐”地名的由来,则与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关,那就是“永嘉南渡”。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因北方战乱,大批中原士族流民南迁。到达南方的北方人称为侨人。为安置侨人,东晋陆续建立许多与侨人旧土同名的侨州、侨郡、侨县。如“(晋)元帝(318-323年在位)渡江都建邺,乃于京口侨置徐、兖州”(《嘉定镇江志》)。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因当时已收复淮河以北的大量失地,为与江南侨置州郡相区别,分淮北为北徐州,淮南犹为徐州。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建宋,第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元嘉八年(431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下辖17郡、63县,辖区是今镇江、常州、无锡等地。

永嘉之后,仍有北人不断南迁,侨置徐州和南徐州为侨寓最集中之地。据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截至刘宋时期,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人,占西晋时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强,占刘宋时期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南渡人口以侨寓今江苏境内为最多,约26万人,其中南徐州又占十之八九,有22万多人。南徐州共有人口42万多人,是侨居人口且超出本籍人口2万多人。这给当地语言使用和民风民俗带来了深远影响。唐张籍《永嘉行》诗:“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宋《太平寰宇记》“润州”条目:“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人好用剑。自永嘉南迁,斯为帝乡。人性礼逊谦谨,婚嫁丧葬,杂用周汉之礼。”

南徐州是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的帝王之乡。三个朝代的16位皇帝均为南徐州今镇江境内人。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其曾祖父于西晋末南迁,侨居于丹徒县京口里,刘裕是移居后的第四代,是土生土长的京口人。齐、梁两代的萧氏,东晋初南渡侨居于丹阳,齐、梁两代皇帝死后,都葬于丹阳。在《南齐书》《梁书》中,将南徐州和齐、梁陵墓所在地称为“桑梓帝宅”,帝王称这些地方为“桑梓”。1988年,国务院将丹阳境存的11处26件南朝石刻统称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徐州为南朝重镇。此前,东晋时北府兵驻扎京口,是维系朝廷安危的一支重要力量。《读史方舆纪要》云:“晋南渡以后,北府之兵,常为天下雄。”进入南朝,南徐州仍然是首都建康的屏障。《宋书》《南齐书》之州郡志,都是首列建康所在的扬州,第二就列南徐州。宋武帝刘裕“遗诏”说:“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所以,南徐州刺史大多是“宗室近戚”。据乔长富《南朝南徐州刺史年表》计算,宋、齐、梁、陈四代,南徐州刺史共有65名(72任),其中为宗室封王的48名(54任),为近戚的4名,例外的13名(14任)。例外者中,宋、齐、梁、陈各为1名、2名、2名、8名(9任),都是凭借武力和武功得以就任的,并且包括齐、陈开国皇帝萧道成、陈霸先,由此也可见南徐州地位的重要。

州郡的侨置、人才的涌入,促进了南徐州的发展,也为六朝之后的镇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南徐州的治所在京口,本地名系列“京口”篇所记之六朝名人不再赘述,其名著有《文选》《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等。此外,世居、侨居、宦居、隐居南徐州的名人辈出,如檀道济、鲍照、谢朓、江淹、沈约、何逊等,在不同领域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作出贡献。

千百年来,南徐州在镇江历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南朝宋山谦之所纂《南徐州记》,是镇江最早有著录的方志。其时有一首著名的民歌《华山畿》,就发生于南徐今镇江新区华山村,据学术界有关人士考证,《华山畿》就是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雏形。

“南徐”在后世诗文中也常见。唐刘长卿“天涯一飞鸟,日暮南徐客”。宋范仲淹《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刁约《怀南徐所居》;苏轼“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米芾之所以寓居润州,一般文献均认为:“中年乐南徐山川风土之美,因家焉。”仲殊《南徐好》,用“南徐好”为首句作词十首,吟咏润州名胜铁瓮城、花山李卫公(德裕)园亭、渌水桥、沈内翰(括)宅百花堆、刁学士(约)宅藏春坞、多景楼、金山寺化城阁、陈丞相(升之)宅西楼、苏学士(颂)宅绿杨村等九景,及“京口”。清纳兰性德“江南好,铁瓮古南徐”;查慎行“北府山川余霸气,南徐风土杂惊沙”。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如今的镇江仍有一些“南徐”地名在使用。如“南徐净域”题额,位于北固山“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对面;两侧刻有清末苏涧宽用篆书所写的楹联:“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南徐大道,东起官塘桥路,西延至戴家门路,串接了南山风景区的磨笄山、黄鹤山、黄山、茶砚山等山峦。南徐片区,位于镇江市主城西南部,规划定位为镇江城市的市区副中心。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及注,北齐也有“南徐州”,“本置于下邳郡宿豫县”;“下邳郡,后魏置南徐州”。则北朝也曾有南徐州,但不彰于后世,而京口之南徐州独显。

(作者单位:市史志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