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 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徐曙海

党校是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学习,倡导终身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人民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近期,中宣部和中组部专门下文,要求各级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对党员干部来说,学习新思想,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并以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对地区发展来说,尽管各地的发展水平不一,前进道路中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潜心学习,都能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找到办法和答案。我们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归根到底是对新思想理解不深、掌握不透。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直面困难、把镇江的事干好,树立正确政绩观至关重要。在座的大都是中青年干部,今后都将在不同的岗位上为镇江发展贡献力量,树立正确政绩观,既是对个人负责,更是对事业负责。今天我以“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题,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全面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政绩观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以及不同环境中都对政绩观问题有着充分的思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发展条件,总书记对正确政绩观的阐述都有所侧重。通过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大家作一分享。

(一)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最关心的是如何让村民的生活好起来。1969年,习近平同志以知青身份来到陕北梁家河大队,在那里生活了七年,带着乡亲办铁业社、开代销店、打沼气池,因为“他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比如改造厕所,当时陕北农村大多是茅厕。在他的带动下,社员纷纷改造自己家的厕所。不久之后,当地的厕所基本都改成了砖石结构。总书记后来对“厕所革命”多次做过重要批示,体现了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绩观的鲜明导向。总书记后来回忆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群众。”

(二)担任县级领导时期:强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习近平同志担任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并没有急于“大干快上”,反而在全县干部会议上说,“光有热情,光有干劲,不讲求科学精神,甚至把盲目蛮干当成敢想敢闯,反而会招致损失”。正定当时是北方首个粮食亩产“跨长江”的高产县。但习近平同志通过走村入户,摸清真实情况,提出正定是“高产穷县”,必须改变粮食“单打一”的状况。他积极向上反映高征购问题并经中央同意后,调整种植结构,一年时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半。后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上讲到:“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但是,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三)主持地市工作时期:强调了滴水穿石的精神。离开正定后,习近平同志担任厦门市副市长、宁德地委书记,特别强调“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个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进程,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当时宁德基建规模不大,但盲目投资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习近平同志在接受采访时说:“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早日改变面貌的愿望是好的。但寄希望于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实际。正确的路子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扎扎实实抓好农业和其他基础建设,实现逐步发展。”在即将赴任新岗位前,他在给青年干部的谈话中重点提到滴水穿石的精神。他说:“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

(四)任省部级领导时期:强调了全面发展的政绩观。总书记指出:“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也是政绩;经济社会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立竿见影的发展是政绩,打基础作铺垫也是政绩;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政绩,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政绩”。“两山”理论是最好例子。2005年,习近平同志指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再比如指挥抗击台风,总书记在接受采访时曾公开说,抗击台风并不是要在风口上“抗”,而是要主动地“跑”。咋一听起来似乎不符合“迎难而上”的准则,但实际上,台风来袭,该“跑”就“跑”。这与总书记后来反复强调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脉相承。

(五)十八大以来的时期:总书记着重强调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抓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两次对“最大政绩”作出重要阐述。一是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2014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二是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2017年12月,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这两者又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

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要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问题

2007年7月5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嘉定区调研时指出,各级党组织要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如何考核政绩”的问题。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要围绕这四个方面,审视不足,改进工作。

(一)政绩为谁而树?

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从历史层面看,民本思想是为官从政坚守的价值理念。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镇江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勤政爱民的能吏。比如林则徐,其治水之功常被百姓称赞。他接任江苏巡抚后不久,江淮一带大雨滂沱,全省63个州县受灾。他根据灾情及实际情况,制订了“以疏为主”的治水方针,在镇江治理运河、修建练湖、改建闸坝,体现了一方父母官的担当。

从党的历程看,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同志强调,领导干部工作要出成绩,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对衡量改革开放的标准作了概括,提出“三个有利于”,最终检验标准就是群众利益标准。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出很多重要论述,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从时代要求看,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是抓老百姓有获得感的事情,扎扎实实为民办事、为民造福。

(二)树什么样的政绩?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对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树什么样的政绩提出了新要求。结合镇江实际,我感到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抓好四个方面:

1. 树牢全面协调的政绩。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鲜明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镇江生态禀赋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但人口导入还不足,城市价值还未充分彰显,归根到底是产业发展不充分,必须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一是做强产业基础。没有强大的二产,就没有繁荣的三产。要支持“链主”企业、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构建区域特色明显、产业链完整的产业体系。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初创企业提供基础条件,搭建研发人员与专业经营公司合作共赢的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三是优化园区载体。加大园区整合力度,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学习借鉴南京培育“三棵树”的经验做法,加快培育入园企业,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错位竞争的开发园区体系。同时,安全环保等工作要紧抓不松,加快问题隐患排查整改,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2. 树牢实事求是的政绩。总书记指出,要脚踏实地、踏实工作,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近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优先,75%左右的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但对照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仍有不少短板。做好民生改善,要遵循总书记的要求,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是兜牢保障底线。要给予特困群体特殊关爱,千方百计托好底,决不能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二是解决群众急需。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水管网覆盖、急需改造道路等问题,坚持迈小步、不停步,让群众得到实惠。三是促进优质均衡。优化公共服务布局,大力提升软环境,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涉及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感受。

3. 树牢立足长远的政绩。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要扎实做好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工作,真正转变发展理念,做任何事都要进行可承受能力评估,算好资金平衡的大账,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严守政策底线和高压线。要严守财经纪律,切实平衡好收支关系,严格按照“以收定支”原则,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杜绝超越财力安排支出。

4. 树牢利党利国的政绩。总书记提出,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这在党的历史上是首次。他在《摆脱贫困》中指出,共产党人要承担起廉政建设的历史使命,必须过好“两关”:一关是“自我关”,另一关是“人情关”,如果在一个人身上丧失原则,我们就会在千百万人心上失去信任!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始终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事事、时时、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三)靠什么树政绩?

一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上强调,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曾引用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发务实的文,开管用的会。

二是瞻前顾后、接力奋斗。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接力意识”,既要善于“瞻前”,也要注意“顾后”。“瞻前”就是新官要理旧账、一张蓝图绘到底。总书记在2004年就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决策,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要在前任的基础上添砖加瓦。“顾后”就是要把自己手中的接力棒递好,以强烈的责任心为继任者留下良好环境。

三是深入基层、依靠群众。在宁德时,习近平同志提出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政策宣传下基层的“四下基层”要求。我们要经常性深入基层,在老旧小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等方面,充分发挥群众智慧,调动群众积极性,在一线发现解决问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

四是既做显功、又做潜功。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一方面,做显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另一方面,做潜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历史耐心,铺路奠基、甘当人梯。

(四)如何考核政绩?

一是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总书记强调,“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当前,推动医疗服务优质均衡,并不是再新建扩建多少医院学校,而是要引进培育更多名医名师,打造更多重点专科学科,让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服务。

二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政绩不仅要使人民群众满意,还要被实践所证明,被历史所认可。很重要的一条是慎决策。领导干部最大的责任就是决策,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损失也是最大的损失。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遵循组织程序和决策程序,涉及重大资金、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多方听取意见,求得最大共识。

三是聚焦高质量发展考核。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进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第二方阵目标。我们要聚焦考核指挥棒,紧盯薄弱指标,聚力难点攻坚,上下一心,实现争先进位,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根据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2020年9月16日在市委党校2020年秋季学期授课时的讲话摘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