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里的镇江:繇奔丹徒

“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孙策东渡……繇奔丹徒。”——《三国志·吴书·刘繇传》

刘繇(156—197),东莱郡牟平(今山东潍坊一带)人,出身汉朝皇室宗族,为刘邦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刘繇虽然出身名门世家,但其扬名却是实实在在依靠自身的才能。刘繇19岁那年,堂叔刘韪被盗匪劫持为人质,刘繇为搭救堂叔,召集十多人混进贼窝,趁隙将盗匪头目斩首,成功救出堂叔。刘繇因此而出名。

后出任下邑长,因拒绝上司的请托弃官而去。再被征辟,巡行济南,又向朝廷奏免了贪赃枉法的权贵之子济南国相。于是刘繇的声誉日隆,当世名士陶丘洪举荐刘繇为茂才时,曾将刘繇和其兄刘岱比喻为“二龙”“千里马”,足见刘氏兄弟的才俊是深孚众望的。

兴平元年(194),朝廷任命刘繇继任扬州刺史。当时扬州郡治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但已为袁术所占据,因此刘繇不敢去寿春上任,而是将郡治移至江南的曲阿(今江苏丹阳)。刘繇在曲阿筑城据守,此城亦被称为“刘繇城”。《至顺镇江志》记载:“刘繇城在丹阳县西南二百四十步。汉末,繇自扬州徙治曲阿时所筑。”

尽管刘繇主动退避,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此时的袁术正是野心勃勃,志在扩张,双方的冲突势所难免。于是刘繇很快便与驻守江东的袁术部将吴景、孙贲交恶,而吴、孙二人正是孙策的舅舅和堂兄,这也为后来孙策进军江东埋下了伏笔。袁术一方面自置扬州刺史,不承认刘繇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派兵援助吴、孙,双方展开了一年多的拉锯战,战况胶着,胜负难分。汉朝廷为了表彰和激励刘繇,加授他为扬州牧、振武将军,此时的刘繇封疆一方,拥兵数万,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惜乎好景不长,建安元年(196),真正的江东霸主孙策出场了,他领军而来,开启了一统江东的步伐。刘繇不敌,败走丹徒。原本他准备南逃会稽(今浙江绍兴),但帐下谋士许子将劝谏他说:“会稽富实,策之所贪,不可往也。”于是走奔豫章(今江西北部地区)。第二年,刘繇在豫章病逝,享年42岁。

建安四年(199),曾与之为敌的孙策在西伐江夏的归途中路过豫章,将刘繇的棺木起而归葬,并善遇他的家人。孙策此举不排除有收买人心之意,但也不乏对刘繇个人品行的尊重。

据史料记载,刘繇最终葬在了丹徒,墓址在丹徒故城北,因江岸坍塌,江水南渐,刘繇墓也沉没于扬子江中。《水经注》引《地理志》:“丹徒县北二百步有故城……城北有扬州刺史刘繇墓,沦于江。”刘繇是东莱人,孙策既然已送其归葬,为何不送回家乡,而葬于丹徒呢?从孙策的行迹来看,孙策大军从豫章东返行至丹徒时,曾停留在此以待粮草,后来孙策在丹徒汝山遇刺,不久即伤重去世。据此推测,是不是孙策遇刺后,再也无暇安排刘繇归葬老家一事,而就近将其棺木葬于丹徒了呢?

刘繇身后留下了三个儿子,都受到了东吴的厚待,特别是长子刘基,深为孙权所器重。一次大暑时节,孙权在船上宴饮,突然遇到雷暴雨,孙权命左右撑起盖伞遮雨,还特地命人给刘基也撑上一把,而同船的其他大臣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后来孙权还让四子鲁王孙霸娶了刘基的女儿,与刘基结成了亲家,恩宠一时无两。刘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铄、刘尚,也都被孙权封了都骑尉的官职。刘繇失于孙氏,子却得于孙氏,他若死后有知,也当含笑了。

来源:镇江市社科联

编辑:方超

(作者:孟宪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