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曾经称“海门”

□ 徐 苏

在历史上,镇江有过“海门”这样一个代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目前,我们常常说镇江是江河交汇的地方。但有谁想过,如果时间可以穿越,上推两千年,镇江曾是江海交汇的地方。这就是当年清乾隆皇帝为什么感叹镇江是“百川于此朝宗海”的地点。

历史上,镇江的焦山有“中流砥柱”之雄,曾经是有名的入海口。大海涨潮时,海水涌入江中,形成波澜壮阔的场景;而大海退潮时,江水又顺势而下,融入茫茫大海之中。这样焦山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江海交汇的场所。更加奇特的是,焦山的旁边还分列着松寥山和夷山,它们如同对峙的哨兵,守护着大海的门户。久而久之,经过诗人的想象和描述,人们开始把这里称为“海门”。后来,“海门”的概念进一步延伸,就作了镇江这个城市的代称。

在《嘉定镇江志》 卷三 “攻守形势”一节中记载: “京城因山为垒,望海临江。”在《嘉定镇江志》 卷六 “地理山川”一节中记载:“焦山,在江中,去城九里。旁有海门二山。”在《嘉定镇江志》 卷六 “地理水”一节中记载:“京江水,在城北六里。东注大海。” 在《至顺镇江志》 卷七中又专门列出“海潮”细目, 引用“云断海门阔,潮分京口斜”的诗句,来说明镇江与大海的关系。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诗句:“夷山近海滨。”也说明了焦山是入海口的现象。

其他历代诗人诗句证明焦山是入海口的也很多,如高丽人李齐贤有《焦山》诗,诗中有“海吞吴地近,山控楚天遥”之句。明代诗人王鏊有《焦山》诗,诗中有“江海交流处,乾坤著此身”之句。明代诗人高攀龙有《焦山》诗,诗中有“海波晴起千山动,日对扶桑万树红”之句。清代诗人李葂有《焦山》诗,诗中有“海底勒铭犹有石,山中却聘更无人”之句。清代诗人汪士慎有《焦山》诗,诗中有“海气连云树,山容豁性灵”之句。海潮到来时,汹涌的海水可以抵达北固山和金山一带。所以唐代诗人吴筠写的《登北固山望海》诗中,有了“此山镇京口,迥出沧海湄”的句子。清代诗人潘德舆在《金山寺》的诗中,也有 “海潮欲卷去,夜半起鱼龙”的诗句。

历代诗人在焦山、北固山、金山诗中,提及“海门”的诗句也很多: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残月生海门”。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洗冰临海门。”唐代诗人徐铉的“数帆晴日海门船。”唐代诗人李涉的“海门斜去两三行。”唐代诗人杜牧的“天接海门秋水色”。宋代诗人陈孚的“潮送钟声过海门”,明代诗人魏际瑞的“大江东下海门宽”,明代诗人屈大均的“双峰作海门”,明代诗人高适的“钟送海门潮”。清代诗人江开写过《题董孝廉焦山望海图》,诗中有“海门开阔处”的句子等等,不胜枚举。

镇江不仅是“海门”,地处喇叭形长江海口交界的地段,是江海交汇的城市。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同时,镇江又因江河交汇的特点,这里成了贸易的集散地和漕运的主要通道。可以说,历史上的镇江曾经同时具有运河之运、长江之运和海运的优势。唐宋时,海船可以直接开到镇江城的北固山脚下。据《宋会要辑稿》等有关文献记载,宋代镇江已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海港。而北固山前的甘露渡是历史上有名的泊舟之处。宋代名家苏辙写过《次韵子瞻游甘露寺》诗。诗中有:“清晨涉甘露,乘高弃征鞍。超然脱阛阓,穿云抚朱栏。下视万物微,惟觉沧海宽。潮来声汹汹,望极空漫漫。一一渡海舶,冉冉移樯竿。水怪时出没,群嬉类豭羱”。宋代诗人曾巩在登甘露寺多景楼时,也欣赏到“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的景色,说明当时有很多海船来镇江。宋代文人秦观在他的《和游金山寺》诗中也谈到:“江流会扬子,汹汹东南骛。海门划前开,金山屹中据。鼓锺食万指,金雘栖千柱。”讲当时金山寺一带停泊船用来系绳的柱子就有上千根之多。

在宋代的一些政书中也有镇江海上贸易繁忙,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记载。如针对蕃商来镇江交易日趋频繁的情况,在政和七年(1117)七月十八日,提举两浙路市舶的官员张苑上奏朝廷,得到了皇帝的批准:“欲乞镇江、平江府,如有蕃商,愿将舶货投入官,即令税务监官,依市舶法博买,内上供之物,依条附纲起发,不堪上供物货,关提刑司选官估卖。从之。”南宋时,镇江的海港地位依旧非常稳固,在这里经商的海外商人不少。据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四日一个商贸官员的陈述:“自来闽广客船并海南蕃船,转海至镇江府买卖至多”。

考古发现也说明镇江与海外有贸易往来,如在日本岛根县神原神社及郡马县紫崎等古墓中,出土过数面刻有中国纪年和神兽花纹的铜镜,考古学家据其铭文鉴定,为六朝京口铸镜名匠陈是所制造。这也是京口铜镜通过海运到日本的例证之一。

编辑: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