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权德舆与润州    

乔长富

权德舆(761-818)是唐代著名的官员和文学家,唐宪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被誉为“经纬之臣”、文章“宗匠”(《旧唐书·权德舆传》)。他祖籍天水略阳(在今甘肃秦安),但他的父亲曾“徙”居并逝世于润州丹徒(今镇江),他本人也很可能是生于丹徒,他的童年大部分时间当是居住于丹徒,其后又“侨居”润州丹阳(今丹阳),他的家族中曾有不少人居住于丹阳。所以他与润州的关系相当密切。对于他本人以及他的家族与润州的关系,从相关记述以及他本人的诗文中可以看到一些情况,不过有关记述及情况尚有待综合和深入探讨,有些说法还需要辨正。这里略说以下几个问题。

权皋“徙”居丹徒

权皋是权德舆的父亲,唐代李华作有《著作郎兼秘书少监权君墓表》(下称“权君墓表”),《旧唐书·权德舆传》《新唐书·卓行传》中有他的传记。《新唐书》说:“权皋字士繇,秦州略阳人,徙润州丹徒。”对他徙居丹徒的时间,没有明确说法,但上述三传中都说到他在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时“渡江”的情况。《新唐书》说,权皋被幽州长史兼河北按察使安禄山“表为蓟尉,署幕府”(上表推荐权皋为蓟县尉,署为幕府从事),他“度安禄山且反”(揣度安禄山将要造反),而他的母亲又在幽州(今河北),于是利用出使的机会,在亲戚的帮助下装病假死,等安禄山放回他的母亲后,就一道南逃,“既度江而禄山反”(渡江以后安禄山就发动了叛乱)。从这一记载看,权皋徙居丹徒当不晚于天宝十四年年底。《新唐书》又说,权皋渡江后,淮南采访使高适上表举荐他为判官;至德元载(756)永王李璘擅自举兵东下,胁迫士大夫,权皋改变姓名因而未遭胁迫。这两件事当发生于权皋徙居丹徒期间。

权皋徙居丹徒期间,中间又曾“客洪州”(《新唐书》)。但据李华“权君墓表”,他最终是于“大历元年”(766)(按:据权德舆《先公先太君灵表》,当为大历二年)“逝于丹徒,因殡焉”。如果从天宝十四载渡江居丹徒开始,到大历二年止,他徙居丹徒共有12年的时间。

权皋逝于丹徒后,李华“权君墓表”说是“殡”(停放灵枢)于丹徒。从权德舆《先公先太君灵表》说“先公以大历二年岁在丁未夏四月十四日弃代(逝世)于润州……先太君以贞元四年岁在戊辰夏六月弃代于洪州……乃今元和十二年岁在丁酉秋七月十五日壬寅……启二封于丹徒,祔神于东都”可以看出,权皋后来是被安葬于润州,直到元和十二年(817)才改葬于洛阳。

对于权皋徙丹徒一事,今人在《唐才子传校笺》“权德舆”中说:“德舆父皋安史之乱初即已徙家江南。《新书》皋传谓‘徙润州丹徒’,误。宋卢宪《嘉定镇江志》卷一八《人物》:‘德舆字载之,皋子,居丹阳练塘。’是。”该书举权德舆在丹阳所作的文章证明其说。其实,权皋徙居丹徒是在天宝十四年(详见上文),权德舆居丹阳则是后来之事(详见下文),二者不是同一回事。而且,李华“权君墓表”明确说权皋“逝于丹徒”,也印证了《新唐书》的“徙润州丹徒”说。所以,用权德舆居丹阳以否定权皋居丹徒,事实上不能成立。

权德舆早年“寓居”丹徒并且

很可能生于丹徒

对于权德舆与丹徒的关系,唐代韩愈所作《唐故相权公墓碑》(以下称“权公墓碑”)并未述及,但从李华“权君墓表”说权皋“大历元年”(当为二年)“逝于丹徒”时,“有一子某(指权德舆),生七岁”可以确知,当时权德舆是居于丹徒,年仅7岁(虚龄,下同)。而且权德舆本人在《送薛十九丈授将作主簿分司东都序》中也自称:“丈人罢砀山尉之岁,德舆年既龀(指8岁)寓居南徐(指丹徒),拜手之初,应傅未足以逊志,歌诗未足以类事,嬉于砚席,不知包羞。”由此可见,权德舆早年是“寓居”于丹徒,并且是在丹徒开始读书学习。韩愈“权公墓碑”说权德舆“生三岁知度四声,四岁能为诗”,《旧唐书》说他“七岁居父丧,以孝闻”,都是指他早年在丹徒的情况。唐代官宦子弟一般“八岁始读书”(唐代卢纶《怀旧诗》),权德舆也是在8岁开始从师学习,他自称是“嬉于砚席”的调皮的学生。由此看来,他迁居丹阳是在8岁以后。

不但如此,从权德舆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出生时,他的父母正居住于丹徒这一实际可以推知,一般说来他当是出生于丹徒;再从他7岁时他的父亲死后“殡”并且安葬于丹徒,直到50多年后的元和十二年才改葬于洛阳(详上)这一情况,可以确知,在上元二年到元和十二年这段时间内,权德舆的“根”当是在丹徒。他虽然曾经从丹徒迁居丹阳,但他自称“寓居南徐”而称丹阳为“侨居”之地(详下),这也从侧面显示他对父母坟墓所在地丹徒的看法。

权德舆“侨居”丹阳

权德舆《秋夜侍姑叔宴会序》说:“叔父自东周(指洛阳)第如新定(指睦州),就长子桐庐尉之养也,途出云阳(指丹阳),德舆之侨居在焉……方叔父诸姑既就坐,群从伯长,或冠或丱,中外稚孺,凡四五十人,差其长幼,为侍坐之列……时建中四年七月,德舆操觚以序。”从序言可以看出,权德舆在建中四年(783)正侨居于丹阳,当时他是23岁;权德舆家族中寓居丹阳的人数不在少数,可说是一个较大家族。至于权德舆侨居丹阳的具体地点,从他的《送陆校书赴秘书省序》说“将泝江流,入京师,途出练湖滨,访予言别”可以看出,是在丹阳练湖滨。

权德舆开始侨居丹阳的具体时间,未见前人有什么说法。但从他所作《润州丹阳县丞卢君墓志铭并序》说“卢君”(名岘)“大历九年……终于官舍”,又说“予侨居丹阳,尝与君游”可以看出,他在大历九年前已“侨居丹阳”。再从上文所说权德舆在“既龀”(8岁)时“寓居南徐”可以确知,他开始侨居丹阳当在大历三年以后,当时他大约10岁(详后)。

权德舆在侨居丹阳期间,开始步入仕途。《旧唐书》说:“韩洄黜陟河(淮)南,辟为从事,试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初,复为江西观察使李兼判官。”韩洄为淮南黜陟使在建中元年(780),权德舆当于其时受辟(征聘)为韩洄的“从事”。而权德舆为李兼的判官则在贞元二年(786)(参《唐才子传校笺》“权德舆”)。从权德舆本人所作《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马迹山见寄并序》看,他贞元二年还是“居丹阳”。

权德舆在侨居丹阳以后,从他在《送三十叔赴任晋陵》诗题下自注“德舆旧居在丹阳练湖”中称丹阳有“旧居”可以看出,他后来又离开丹阳迁居别处。对于他迁离丹阳的时间,未见有具体说法。不过从他在《送少清赴润州参军因思练(练湖)旧居》中自称“二纪乐簟瓢”可以看出,他在丹阳侨居了约20年(“纪”也可指10年);再从他在《贞元七年蒙恩除太常博士自江东来朝……》诗题和自称“尽室(全家)赴礼官”看,他当在贞元七年迁离丹阳。贞元七年距他出生的大历二年,时间有30年。30年中,扣除侨居丹阳的约20年,还有约10年当是寓居丹徒,与他8岁时还在丹徒读书的情况吻合。由此看来,他自出生后在润州的丹徒和丹阳一共居住了30年。

综观权德舆居住于润州30年的情况,可以看出,他出生后寓居丹徒约10年时间,虽然已显示文学天赋,但毕竟是处于童年时期,自称“拜手之初,应傅未足以逊志,歌诗未足以类事,嬉于砚席,不知包羞”(开始读书学习,不知尊敬老师,写诗也写不好,喜欢游玩,不知害羞),所以诗文中很少回忆寓居丹徒的情况。在约20年的侨居丹阳期间,15岁已“为文数百篇,编为《童蒙集》(已佚)十卷,名声日大”(《旧唐书》);刚满20岁就开始步入仕途。所以他的诗文多叙及侨居丹阳的情况。例如五言诗《侍从游后湖宴坐》《寓兴》《酬李二十二兄……》《晚渡扬子江却寄江南亲故》等,都是他侨居丹阳时所作。从中可以看到诗人的生活、感情和志趣。在后来所作一些诗文中,则看到他回忆着童年的天真和青春的自在。

(编辑 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