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昔日 纳凉老物件    

潘春华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物质日益丰富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时纳凉消夏曾经用过的一些老物件,也从镇江人的记忆中一点点淡化,有的已沦落为古玩摊上的“老古董”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百姓家中没有空调、电风扇这些消夏器物,但竹床是各家各户必备的。每逢炎夏,吃过晚饭,洗完澡,便将竹床搬出搁置在弄堂口纳凉。竹床,顾名思义,是用竹子做成的床,长五尺,宽度有大有小,通常在二尺半至四尺之间,考究的竹床设有四条腿,搬进搬出很方便。此物睡久了床面色泽红褐,闪着光亮,越发凉爽,堪称夏季纳凉解暑佳物。宋人刘敞《竹床》曰:“栉栉裁修竹,荧荧粲寒光。浮筠凝烟雾,疏节留雪霜。甘寝百疾解,侧身夏日长。此时四海波,亦己知探汤。嗟我智虑短,苟为安一床。”我想,这大概是最原始、最惬意的移动式“空调”吧。

竹躺椅、竹凉席也是镇江人家喜爱的夏日纳凉器物,竹躺椅有固定式和摇动式两种,摇动式竹躺椅可前后缓缓摇动,十分惬意,有利于入睡,随时可搬到风凉处纳凉,因此颇受老年人青睐。竹凉席则以优质竹子为原料,破篾织席。凉席既细密,又光滑,是夏季消暑纳凉珍品。那时浙江安吉、湖州、德清等地盛产毛竹,竹制品种类多,竹躺椅、竹凉席特别有名,质量好,价格又便宜。去浙江探亲访友或是因公出差,总要捎带一张竹躺椅或竹凉席回来,以备纳凉消夏之用。

旧时夏日,镇江人喜欢穿木拖板,大人小孩每人一双,一块脚形木板上横钉一条宽帆布带即可拖行,既方便、凉快,又便宜、耐湿。那时每当夏季来临,五条街、南门大街、中华路等处的百货店、日杂店,都有木拖板出售,四牌楼、电力路临街的车木行就兼制木拖板。热不可耐时,从水井中吊一桶冰凉井水,从头淋到脚,拖着满溅水花的木拖板,暑热顿消。夏日炎炎,青条石铺就的古巷里,木拖板鞋“滴刮滴刮”的声音响成一片,成为古城一种独特的风景。

“举处随时消暑热,动来常伴有清风。”每当盛夏酷暑,汗流浃背之时,轻摇芭蕉扇,清风徐徐,使人心旷神怡。芭蕉扇,是镇江人家夏日不可或缺的纳凉器物。芭蕉扇又叫蒲扇、葵扇,用多年生的热带和亚热带常绿乔木蒲葵叶加工制成。这种扇轻便风大,价格低廉,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用它。扇子之“扇” 与“善” 谐音,扇子也寓意“善意”“善行”“善良”,所以镇江人常将扇子挂于室内。刚买回来的芭蕉扇,老年人喜欢放在凉席下,先压压平整。然后用布条沿蒲扇四周滚一道边,这样蒲扇不易损坏,更耐用。为防止错用或丢失,常有人在扇上用墨汁写上字号或诗文,再用煤油灯烟一熏,抹去墨迹,字号诗文便显于扇上,别有情趣。

还有一种叫“竹夫人” 的纳凉器物,在乡间虽不普及,镇江城内仍被一些老人孩童视为消暑宠物。记得儿时夏日,笔者曾用过此物,似圆柱形的长竹笼,用薄薄的、光滑的竹篾纵横交错编成,长约4尺5寸,直径约6寸,中空,四周有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竹笼空气流通,竹篾生凉而通风散热。过去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竹夫人”里放些薄荷、栀子、茉莉、芙蓉、藿香等香草鲜花,具有清神、怡情、驱蚊的效果。盛夏小睡,抱于手脚之间,丝毫不碍凉风直入胸腹。苏东坡曾作过好几首与“竹夫人”相关的诗,他在《次韵柳子玉二首》中写道:“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在《送竹几与谢秀才》中写道:“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红楼梦》中薛宝钗说的一则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去,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就是“竹夫人”。

盛夏,镇江老巷弄堂里曾经的纳凉老物件,离我们渐行渐远,一切仅在朦胧的记忆中……

(编辑 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