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格”的茨菇

文/图 李 军

世人都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其实茨菇也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可采可挖的不仅有莲藕,还有茨菇、荸荠、芋头等。

茨菇是水生植物,也是餐桌上最常见的植物。只有农村出生的人才知道茨菇最原始的模样。茨菇叶子如稍小的犁头,三角形叶片翠绿可人。远看又如一支支飞燕,凌空飞舞,所以又名燕尾草。花开白色,小而简洁,有点像水仙的瓷白,白花绿叶的茨菇小清新无比,乡间有人常把芋头跟茨菇混淆,芋头叶是圆形,如莲叶。茨菰能吃的部分在地下,簇生很多扁圆形小球,象征多子多福,所以民间对茨菇有特殊的爱。苏南地区的茨菇跟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米)、荸荠、莼菜、菱角一起被称作“水八仙”。

茨菇这个名字很好玩,有说慈姑,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样解释:“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茨菇,姑加了草字头,让人感觉亲切,珠圆玉润满含慈悲,是我最喜欢的;有说茨菰,一个“菰”字,让人凭添孤寒之意,大过年的,总要喜庆点。唐朝丹阳诗人张潮《江南行》诗里有:“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看来唐朝时期的镇江,不仅有茨菰,还可以比做爱情的信物,花开叶落,亲爱的你怎么还不回来?难怪沈从文先生吃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这个评价不得了,所谓有格的植物,不多,不外乎梅兰竹菊荷几君子,现在菊花基本被人玩残,我希望候补的是茨菇。

茨菇跟荸荠不同,荸荠入口清脆甜爽,茨菇绵软里有丝丝苦味,小孩一般会拒绝这种苦感。及至长大,茨菇的苦往往会成为大人最惦记的乡愁。我听好多人说过,就好一口妈妈做的茨菇烧肉,说每一口茨菇,都是童年的味道。

是的,茨菇最完美的搭档就是红烧肉。经过火的烹煮,茨菇与猪肉会涅槃相得益彰,猪肉醇软不腻,茨菇粉香绵软,入口生津,齿颊留香。当然,茨菇排骨汤、茨菇咸肉片、茨菇蒸香肠、茨菇红烧鸡等都是厨房经典菜。记得在苏州,我还吃过油炸茨菇片,就是薯片的升级版,在苏州人的吴侬软语里咯吱咯吱咬茨菇片,也是特殊感受。

我们小时候,农村的妈妈奶奶,喜欢用硬币或筷子坐大门口慢慢刮茨菇,有串门的邻居会二话不说,拿过茨菇一起刮,并慢慢唠家常。有人家养了儿子的,会骄傲地说:生了个茨菇丁。镇江话里还有种发愣叫“发茨菇楞”,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剥过的茨菇像个愣头青,还是暗喻茨菇的大智若愚?

茨菇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植物,前生白花素雅,后世浓油赤酱。大俗大雅,俗在餐桌给人带来口腹之欲;雅了是诗词,是国画,是古人绵绵不绝的相思。

腊月的空气里除了喜气洋洋的年气氛,还有腊八粥、包子、荸荠、茭白、茨菇等年货的香,熟人说我最近把植物专栏硬生生写成了美食专栏,人间有味是清欢,民以食为天,谁让饮食是头等大事呢?植物食物其实息息相关。

总感觉茨菇的绵软微苦有生活的真谛:有一些苦,却要在岁月沧桑历练里才能品味出,即使微苦,绵软粉香里依然满含深情和慈悲。(编辑 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