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宵:情人节和走三桥走百病

□ 郑学富

元宵节始于西汉,繁盛于唐宋。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颂之,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从中可看出元宵习俗。古人除了在元宵看灯以外,还是男女相会的好机会,此外,还有走三桥、走百病的风俗。

古代的情人节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年轻女子是不能随意出门抛头露面的,唯有元宵节时能出门娱乐。妇女们成群结队,穿着新衣,走出户外,来到闹市中观灯、看热闹。唐朝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写了元宵之夜灯火辉煌、人潮涌动、车水马龙的繁华之景。精心装扮的姑娘在明月的映照下,载歌载舞,更加妩媚动人。

宋代的元宵节,青年男女更加浪漫,可以与自己的情人相会,相互表达爱慕之意,送上定情之物。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写得怅惘徘徊,委婉缠绵。南宋诗人姜白石有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描写了元宵节人们在大街上表演高跷、旱船的热闹气氛,游人拥挤,花灯挂满,载歌载舞。

明清时期的元宵节,不仅京城都市里的青年女子观灯幽会,而且乡村女子也穿戴一新,描眉点唇,走出家门踏月夜游,潇洒走一回。唐寅的《元宵》诗曰:“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佳节,五彩斑斓的花灯,营造了温馨浪漫的气氛,待字闺中的女子得以走出深闺,提供了谈情说爱的机会,古代的青年男女借观灯之机,相约幽会,成就了无数的良缘美眷。传统戏曲《陈三五娘》就是以元宵节为背景,叙述泉州人陈三邂逅黄五娘的浪漫爱情故事。明朝文人阮大铖创作的幽默戏曲《春灯谜》也讲述了韦节度之女影娘与帅哥宇文彦在元宵灯会一见钟情定终身的故事。

走三桥与走百病

“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撒娇娇。走来儿怕双纤趾,不走儿愁一捻腰。”这是明代诗人蔡士吉在《元宵曲》中描写的元宵女子走桥的习俗。明清时期的女子除了观灯、看焰火等娱乐活动外,还亲身参与一些民俗活动之中,如民间有走桥、走百病的风俗。《帝京景物略》记载:“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又说:“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人物齐矣。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这里说的就是民间元宵习俗“走三桥”。

《清嘉录》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长元志》也有记载:“上元,妇女走历三桥,谓可免百病。”这是女人们的特殊活动,元宵夜,她们三五成群结队要走过三座桥,并且要挑选名字吉祥的桥,如长庆桥、吉利桥、太平桥。据说走过这三座桥可以消除百病,所以也叫“走百病”。

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说:“元宵之夜,妇女成群结队的游走,祈祷免除灾祸及过失。前面一人持香开路,称为‘走百病’。凡是遇到桥,则三五成群地走过,称为‘度厄’,俗称‘走桥’。”女人们走桥时都穿月白氅衫,打扮与月色相配,明人张宿《走百病》诗曰:“白绫衫照月光殊,走桥过来百病无。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编辑 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