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口碑来自精良的制作

□ 韩浩月

在春节档的竞争中,《流浪地球》的好评度,要比其他几部更高一些,这源自它的题材优势,相比于套路化的喜剧,《流浪地球》让观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综合来说,《流浪地球》的好口碑,更多仍然是来自精良的制作。

刘慈欣原著小说中的科幻设定,成为电影的最大支撑——给地球装上推进器与转向器,把地球带离太阳系,在宇宙中为人类寻找新家园,这确定了电影的“硬核”。但凡好的科幻电影,必然缺少不了这样一个“硬核”,此前国产科幻片并非找不到好的故事,而只是缺乏把设定与想象落实到画面中的办法。

从文本到影像的转换,是一项非常专业而又系统的工作,郭帆导演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没走弯路、没犯错误,而是简单直接地完成了落地工作——把刘慈欣宏大的宇宙观嫁接到成熟的科幻电影制作工业体系当中。但在刘慈欣与郭帆的贡献之外,不要忘了,制作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全球化的共享,才是《流浪地球》诞生的最基本保障。

科幻电影的制作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软硬件方面,比如几乎囊括计算机所有视觉呈现创作艺术的CG技术,3D虚拟摄像机,以及用于电影特效制作的各种软件。二是技术的实现——通过大量技术工种的配合与工时的消耗,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第二个层面的优势,近年来不少国外科幻大片把制作放在了中国,中外合作为国产科幻大片的诞生,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流浪地球》在这个时刻出现,是必然而非偶然。

观众欣赏《流浪地球》,除了它的科幻设定先声夺人外,就是它的末世感营造了,从地下城到零下八十多度的地面,极寒天气下的北京、上海、杭州,从未以如此萧条的面目示人,这给人以国产片“前进一大步”的感觉,但想想此前诸多科幻大片里的世界都市,都曾遭遇过比之更甚的“惨境”,便不会太过惊讶了。

我们只是满足于国产片的“第一次”,但这并非科幻片的第一次。剥离掉剧情,《流浪地球》和其他给人留下不错印象的科幻大片并无二致。

在剧情上,《流浪地球》走得也是稳妥的好莱坞路线,爷孙情、父子情、兄妹情……都有着各自的功用,刻画得不够深刻,但在打动观众方面,刚刚好也算够用,在最后一刻引爆木星的悬念感营造上,以及牺牲精神的运用方面,都在及格分上下。也就是说,《流浪地球》在制作上的成就,很容易让观众忽视剧情,更多地被视觉所吸引。

以视觉效果而非剧情取胜,是科幻片的一大特点,这也是国外科幻片的概念设计、视觉总监、特效总监的地位要高于摄影师的原因,甚至在很多时候,导演也要让位于技术大师,因为唯有在技术那里,科幻的毁灭感与浪漫感才能逼真地呈现出来。因此,在为《流浪地球》点赞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幕后的技术工作者,他们是参与制作这部所谓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重要力量。

《盗梦空间》《地心引力》《超体》《降临》……近年来科幻电影的发展,被融入了更多的哲学思考乃至于神学思考,不再着迷于地球毁灭与末日灾难,而更多借助科幻载体来探讨人性与情感的复杂,成为科幻片导演追求的创作方面。

就这股潮流来看,《流浪地球》并未在思考层面达到刘慈欣原著的深度。但作为商业片来讲,先在技术上日臻成熟,才有条件在创作方面深入,《流浪地球》为国产科幻片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有理由相信这一类型的国产电影,接下来将会有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编辑  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