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方略》对镇江的论述

□ 王荣 王抒滟

孙中山在1917-1919年间,基于对中国革命经验和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写下了《建国方略》。其中多处对镇江作了阐述和构想。

《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第二计划第二部“整治扬子江”:

瓜洲开凿一事,所以令镇江前面及上下游三处急曲线改为一处,使河流较直也。此处沿江北岸约二英里半陆地,正对镇江,必须凿开,令成新水道,阔一英里有余。其旧道在镇江前面及上下游者,则须填塞之。所填之地,即成为镇江城外沿江市街,估其价值,优足以偿购取瓜洲陆地,及开凿工程之费。

《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第二计划第三部“建设内河商埠”:

镇江位于运河与江会之点,在汽机未用以前,为南北内地运河中心重要之地。而若将旧日内地运河浚复,且增浚新运河,则此地必能恢复其昔日之伟观,且更加重要。因镇江为挈合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中间之联锁,而又以运河之南端直通中国最富饶之钱塘江流域。所以此镇江一市,将来欲不成为商业中心,亦不可得也。

……镇江、扬州之间,须建船坞,以便内地船舶;又当加最新设备,以便内地船只与航洋船之间,盘运货物之用。

《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第二计划第三部“建设内河商埠” 中“南京及浦口”:

南京对岸之浦口,将来为大计划中长江以北一切铁路之大终点。在山西、河南煤铁最富之地,以此地为与长江下游地区交通之最近商埠,即其与海交通亦然。故浦口不能不为长江与北省间铁路载货之大中心,犹之镇江不能不为一内地河运中心也。

《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第二计划第四部“改良扬子江之现存水路及运河”:

甲  北运河   北运河在镇江对岸一点与扬子江联络,北走直至天津,其长逾六百英里。

乙  淮河    淮河出河南省西北隅,东南流,又折而东流,至安徽、江苏两省之北部。……盖如此则淮河流水,刚在镇江下面新曲线,以同一方向与大江会流矣。

《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第二计划第五部“创建大士敏土厂”:

钢铁与士敏土(即水泥)为现代建筑之基,且为今兹物质文明之最重要分子……吾拟欲沿扬子江岸建无数士敏土厂。长江谷地特富于士敏土原料,自镇江而上可航之水道,夹岸皆有灰石及煤,是以即为其本地所需要,还于其地得有供给也。

《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第四计划第二部“东南铁路系统”:

玄  福州镇江线    此线起自福州,经罗源、宁德,以至福安。于是进而逾闽、浙边界,以至泰顺、景宁、云和、处州。于是进经武义、义乌、诸暨,以达杭州。杭州以后经德清及湖州,逾浙江省界,以入江苏,循宜兴、金坛、丹阳之路而进,以至镇江。此线长五百五十英里。

昃  ……自福州以后,用与福州镇江线同一之方向抵福安,乃转而东,至福宁,又转而北,至福鼎……此线自广州至宁波,长约一千一百英里。

孙中山先生对镇江的规划,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用现代城市建设规划的理念,可以概括为水利建设、沿江开发与市政建设、交通建设(港口、铁路、桥梁)、利用石灰石资源丰富和水运便利的优势兴办水泥厂等方面。镇江有“恢复昔日之伟观”的希望。

孙中山认为,镇江的区位优势明显,“为南北内地运河中心重要之地”,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商业兴旺的优势。他从长江整治的角度出发,多次阐述镇江在长江下游联动发展的关系,镇江和长江与运河、长江与黄河的联通关系。孙中山高度重视镇江的区位优势,设想通过发展水陆交通将镇江打造成为沟通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

孙中山首次提出镇江沿江开发的设想。孙中山对镇江堤岸的整治与沿江市街建设的设想,是关于沿江开发的早期思想萌芽,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孙中山先生提出“镇江扬州之间……以便两岸往来”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镇江扬州隔江相望,长江两岸沿线的建设,有着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必要和契机。

而随着润扬大桥的开通,两市经济、文化、旅游的合作更加密切。孙中山“吾拟欲沿扬子江岸建无数士敏土(水泥)厂”。镇江水泥工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水陆交通发达,非金属矿藏十分丰富,石灰石储量在30亿吨以上,是最具水泥发展优势地区之一。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将旧日内地运河浚复,且增浚新运河”的论述,意义也非常深远。

编辑: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