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炒米喽——”  小时候那让人忘不掉的吆喝声又回来了

“炸炒米喽——”

“炸炒米喽——”……

听到这一声吆喝,你是不是觉得很有一些年代的沧桑感?

如果你是一名60后70后,是不是对这样的声音印象深刻?如果你是90后甚至00后,

是不是已经几乎没有类似的印象了?

“炸炒米喽——”


这个,都已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较为多见的行当了,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经常会有一些流动的商贩游走于街头巷尾,这个曾经是街头的一道风景。

现如今,炸炒米人已经不多见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有可能慢慢消失。



“炸炒米”的吆喝

成了几代人的回忆


“炸炒米喽——”随着这样一声悠扬变调、尾声上甩的喊,不知有多少心心念念想着吃炒米的人们走出家门,孩子手拿淘米篮,大人带着小板凳,不自觉地自动排成了一个队伍……

这是70后刘先生回忆起儿时一次炸炒米时的情景。

他告诉记者,

一个生铁铸造的黑色大肚皮铁锅,放在支架上慢慢转动,下面炉火熊熊燃烧,顶多一支烟的功夫,生意人就停止了操作。

此时,小孩子们迅速向四面八方散去。

他印象中的生意人,是相当魁梧的,因为他要拿上拿下的东西相当多,没有个力气还真的不行,锅、炉子、自己的生活用具、一大挑,少说也有百余斤,都要一人担着。

当时只见他先将锅取下,用一个大麻袋罩住锅口,抓住扳手一拉,一声闷雷似的响声,麻袋就被冲起一个大疙瘩。

这时,躲在远处的小孩子才欢天喜地地围拢过来,生意人已经将白灿灿的炒米装在大簸箕里了。

刘先生已不太记得当时一锅是多少米?但他说,也就近一斤米,一个本身锅不大,炸好的一锅炒米不多不少,但他记得,一锅炒米只要一角钱。那时一般人只会拿几两米来炸炒米,因为那时候的米还是相当精贵的。

60后江女士对记者说,当时她家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即便如此,每到冬天到来,炸炒米的还是会格外多一些,人们排着老长的队伍,一边在唠家常,一边在等待排到自己。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炒米炸好后,老年人会打个蛋撇子就着炒米喝起汤来,小孩子则喜欢干吃炒米。一老一小各有所爱、各得其所。因为以前实在没有现在物质丰富,有个炒米吃吃已经很让人怀念了。所以,倾听炸炒米的吆喝声已成了几代人的幸福回忆。



大街上已经鲜见炸炒米人的身影了


现在,街头上已经很少再看到炸炒米人的身影,也很少听到让人心醉的吆喝声,更难听到炸炒米时那一声闷雷般的响声了,只不过如今又多出了自动化的爆米花机。

记者发现

在一些商场、超市、尤其是影院,都有这种自动化的自动化爆米花机。机子有大有小,大的大约一米多长,大几十公分宽,内部空心,上方、下方分别装有精致的设备。

八佰伴影院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每次使用时她首先给设备加温预热,然后打开按键,原料可以是玉米,还可以是稻米、糯米、黄豆等分别加入油、焦糖(或者奶油、巧克力),再加热5分钟,成品就可以出锅了,一锅可以装5个大桶。

“基本每位来电影院看电影的人,都会选择购买大份或小份的爆米花来解馋。”市民孙女士比较喜欢走进电影院,坐进电影院必然捧上一桶爆米花。

孙女士说,大米炸出来的比较松松的,糯米炸出来的更有嚼头,黄豆炸出的就是爆米花。她特别喜欢奶油的味道,每每在刚进影院大门时就能闻到爆米花的香味,她说她那时会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的感觉”。

市民张先生是一名玉米控,每到影院,必然要买爆米花,而且必然是玉米为原料的,他就喜欢玉米的那一股淡淡的香味,每当吃起被糖混合着的玉米味的爆米花,他还是能够分辨出来的,虽然有糖,但是他觉得已经不纯正了。

昨天,在万达影城,记者看到,这里卖的爆米花大份的一份35元,用一个圆形的盒子装着,中份的一份30元,用一个方形的盒子装着。市民张先生说,想想以前露天炸炒米和现在坐在电影院吃爆米花,感觉真的不一样,这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吧。



长存几代人记忆的

吆喝声再次响起


上周日,记者骑着自行车在街头转悠了半个小时,又听到了好几声闷雷式的响声,才确认“就是那儿”,到那儿一看,果真如此。

在市区大西路和解放路交界的人行道上,终于见到了目前很少见到的炸炒米人的身影。

这位生意人名叫朱光明,泰州人,今年已是68岁,炸炒米已有四十三四年,曾经在上海、黑龙江、大庆油田炸过炒米,到镇江炸炒米已有30多年。

“一般夏天不过来,只有天气转凉,才会过来,今年是上个月27号才过来的”,朱光明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

老人个头不算高,头戴一顶有点油油的蓝色鸭舌帽,上身一件类似部队的淡青色的衬衫,已洗得发白,据说这是家里的人淘汰下来给他穿的,还围着一条黑色围裙,一只手上还带着粗线手套。他的皮肤黑里透红,浑身上下透着劳动人民的气息。

老人随身携带着一辆稍大的二轮小推车,上面摆放着无烟煤、支起的炉火、已经被熏黑的炒米机、还有炒米机上的压力表、带着的水壶。

老朱就是看着压力表,不断转动炒米机,压力够了,就会将锅取下,用一个大麻袋罩住锅口,抓住扳手一拉,一声闷雷似的响声,麻袋就被冲起一个大疙瘩。

只不过现在炸好的炒米不放在簸箕里了,记者看到,朱光明将炸好的炒米往食品袋中倒,有一次,倒得不太顺,旁边另一名路过的男性市民帮忙将食品袋放好,老朱直说“谢谢”。

如今炸炒米的生意如何?昨天,记者在朱光明那儿大约待了20分钟,前前后后大约有10多人前来买炒米、爆米花、“猫耳朵”。

记者刚刚来到这里时,一位60多岁的王阿姨正在和老朱聊天。王阿姨正和老朱聊着“猫耳朵”呢!

随后,一位带着孩子骑着电动车没有下车的张女士直接在路边停了车,问了朱师傅:“可以扫微信吗?”

朱师傅直接拿了一张微信的扫码单过去,并随手拿了一大袋炒米和一大袋爆米花拿给坐在车子后面的孩子。

张女士扫过码后,朱师傅将手机从手机套中取出,直接脱去手套在手机屏幕上滑了几下,看了看有没有支付到位,当看到支付到位后又将手机放进手机套中,又套上了手套准备干活了。

张女士一共支付了24元钱。坐在电动车后座上的不到10岁的小男孩看着挺新奇的。

当记者问他,喜欢吃炒米和爆米花吗?他说,在看电影的时候吃过,但没吃过这么多。张女士笑着说:“这些都是我们80后小时候的回忆了。”

陆陆续续的,一般都是路人前来购买,既有上了年纪的,也有年轻人,还有带着孩子的。

记者看到

路边地上的纸上放着炸好的炒米、爆米花、“猫耳朵”,朱师傅告诉记者,它们的原料分别是大米、玉米、年糕,年糕炸的“猫耳朵”稍贵点,15元一袋,地上的纸上,还放着方形、圆形的炒米糖,真是满满的孩童记忆啊!。

朱师傅说,现在,做炸炒米的手艺人已经很少见了,基本在镇江已经看不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可能慢慢消失。

(全媒体记者 孙霞)

编辑:缪小兵

(作者:孙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