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为抗战老兵留下珍贵资料 扬中这群人值得点赞

今日镇江讯    一路风来一路雨,12月29日的江洲大地烟雨蒙蒙,寒气逼人。位于扬中市三茅街道金星社区的长江拥军社总部却是一片热火朝天场景。

当天一大早,20余名身穿蓝马甲的长江拥军社志愿者已经在奔波忙碌。他们有的在分装资料,有的在搬运慰问物资,有的在研究熟悉路线。

8:30,“致敬老兵”暨全市抗战老兵大走访启动仪式在金星社区服务大厅举行。启动仪式由长江拥军社副理事长、金星社区党委书记郭道元主持。扬中市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委老干部局有关领导现场参加指导并共同参与活动。

长江拥军社社长张康伟进行了工作分工和任务布置,行动共分三个小组,各小组配备摄影家和作家。本次活动采取一个百分百、“六个一”方式:对全市所有抗战老兵百分之百走访慰问,一份爱心礼物、一篇文章、一组照片、一张拥军爱心联系卡、一份精准入户调查表、一份需求调查表。张康伟社长特别强调了有关组织纪律和摄影、采访写作要求,本次采写活动,目的是为老兵们留下珍贵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江洲文学社选派了文学社社员中最优秀的作家参与。

家住兴隆社区的抗战老兵朱春波,1919年5月出生,1943年,他投身抗日队伍,加入粟裕的部队,现年101岁。

朱春波曾经参加过丹阳埤城和丹徒姚桥附近的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他转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朱春波育有3个女儿,他褪去军人的硬朗,享受儿孙绕膝、四世同堂的幸福,最大的乐趣就是给子孙讲故事,一段段见证历史的故事。

虽然已是百岁高龄,但老人精神状态良好,每天坚持散步锻炼,无论是进城下乡,还是平日里的散步,他都是靠双腿走遍他想去的地方。从枪杆子到锄头镰刀,有些深入骨髓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军人的劲头。无论干活还是为人处世,朱春波都是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村里人都称他为犟老头。他一直对家人要求颇高,对子女的教育更是“半军事化”,平常最常教育的就是“节俭”。他还与市边检站结对,定期给战士们上党史课、军史课……如今,国家富强,百姓安康,朱春波也成了家中一宝,而老人为国投身、抗战报国的光辉事迹也将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家住三茅街道普济村的王炳文1921年生,1939年入伍,现年98岁。王炳文,化名王坤、王伯侯,他一身戎装、胸挂勋章,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和志愿者讲述难忘的记忆。他是一名地下工作者,18岁那年,他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跟无数的热血青年一样,立志报国,因受《封神演义》东伯侯姜文焕影响,毅然改名王伯侯,期待跟东伯侯一样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建立功勋。后来他调任新四军挺进纵队解放中队任队长、苏北军区司令部作战部任队列参谋党内任组长、解放军总参三部六局电台台长。繁杂的工作、烽火连天的环境,他对学习的热情却没有丝毫减弱,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从老人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中,感受到当年王老对学习的热忱。王炳文一直没有儿女,跟着侄子王汉忠生活,虽然年近百岁,但腰板硬气,思路清晰,生活自理,依旧保持着军人的作风。

抗战老兵王勇,曾担任扬中县副县长,老人家是一个一直保持革命优良传统的践行者,生活勤俭节约,将积余的收入,一次性向党组织上缴特殊党费10万元,在他任职扬中副县长期间,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他的孙子,身体残疾,现在在市残联仍然是一名无编制的临时工。王老现在每天在家坚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相关文件,还对相关章节做了笔记。

在福康医院的杨际潢老先生因已无法开口交流,志愿者到访时其家人正好有事外出,只有护工在场,护工向志愿者讲述了老人现在的生活起居情况,关于杨老的从军经历等,江洲文学社的作家将进行深入挖掘整理。

本次走访慰问的13名抗战老兵中,年龄最小的都在90岁以上,最大的101岁。长江拥军社计划在春节前全部完成走访,这次行动是长江拥军社“致敬老兵”系列活动的一部分,他们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对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特定老兵进行全方位重点走访慰问,在对老兵们表达敬意献上爱心的同时,特别注重为老兵们建立珍贵的文图资料。(张康伟  耿荷梅 鄂启桂 徐心俊)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