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姚桥镇:走向“兴隆”的兴隆村

资料图

今日镇江讯 占地两百亩的厂区内,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在岗位上忙碌……这是记者日前走访姚桥镇兴隆村伟益五金时看到的景象。

伟益五金2003年在儒里村成立,成立之初是一家家庭作坊,主要生产汽车轮胎模具配件,2010年入驻兴隆工业园。

入驻工业园后,厂区扩大了,生产规模上来了,加上优越的交通优势,企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十年间,伟益五金年产值由不足1000万元增长至3000多万元,产品也由轮胎模具配件延深至不锈钢气孔套、雪地胎镶钉、合金切削工具等六大系列。客户遍布国内外,眼下企业的供应商名单里,有中策轮胎、普利司通,汽车轮胎模具配件更是在全国市场份额占比60%。

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出口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总经理王益民还是信心满满,“只要坚持对产品更新换代,以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精度,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就一定能在致力于成为中国轮胎和轮胎模具企业的优质供应商道路上行稳致远。”

伟益五金的员工80%来自兴隆村及周边村庄。质检员胡圆圆开心地说:“像我这样,在这里工作超过十年的老员工不少于6名。在家门口上班,既可以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小孩,还能有一份满意的工资,我很知足。”

伟益五金只是兴隆工业园内诸多企业的一个缩影。兴隆村在2005年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来,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也就十几万元,村民依靠种田每年只有3000多元的收入。如何摆脱农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的局面?村两委班子一直在思考。

“当看到周边的丹阳后巷工业企业发展迅速,而兴隆村也有一批家庭作坊式小工业,我们就在想兴隆村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条路……”兴隆村党总支书记谢宏峰介绍,围绕建设提升兴隆工业园,村两委班子进行了论证,通过走访企业,当年便引进了7家企业,既有外地企业,也有本地企业。

兴隆村的经济由此崛起,也让村民摆脱了依靠种地营生的想法。2010年,兴隆工业园实现了井喷式发展,落户企业35家。到2013年,兴隆工业园入驻企业接近200家。

“刚开始时,入园企业主要以工具制造、模具加工等低门槛低附加值产业为主,后来我们认为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法则,淘汰了一部分产能落后的企业。”谢宏峰说,兴隆工业园通过整合现有的土地资源,有选择性地招引或者引导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帮助园内企业降本增效。

借助优秀的资源整合、良好的运行机制,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一大批作坊式的小微企业在兴隆工业园做大做强。2015年底,园内已有年销售额千万级企业4家、500万级企业15家和百万级企业37家。

兴隆工业园的发展,带动了村民致富,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兴隆工业园内的企业本地化用工达到了60%以上,尤其一线普工的本地化程度更是高达80%。“园区企业用工,优先考虑的都是周边百姓。随着我们企业不断发展,员工待遇也不断改善,企业发展成果会与百姓一起分享。”谢宏峰说。

在村集体经济方面,2016年,兴隆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10万左右。2017年至今,村集体经济每年均突破12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吸引当地就业1000人以上。(全媒体记者 张琼霞 通讯员 高涛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