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皮鞋就能来种地 镇江新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今日镇江讯  深秋时节,稻田广阔无垠,阳光下低头的稻穗闪烁金光,在大片迷人的金色深处机器轰响,收割机、运输车来回穿梭不停奔忙,不到一小时,一块17亩田地上的水稻就收割完毕,这是日前记者走访新区姚桥镇大东村东丰港农田时看到的喜人收获景象。

这片稻浪脚下的稻田是传统农田的升级版。田里沟渠环绕相连,外围村道纵横交错,田间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泵站,像“小房子”矗立田头,默默守护稻田。

“你看到的是,2017年以来新区实施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果。”新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陈雪芬介绍,按照小田变大田、完善灌溉系统的思路,新区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形成了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标准化农田。

“标准化农田灌水方便,排涝及时,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还提升了粮食收益率,真正实现了粮食种植的提质增效。”正在稻田里检查收割情况的镇江白马湖农场技术指导员葛爱国很是欣慰,白马湖农场一直是新区姚桥镇的农田承包大户,目前农田承包面积达5100亩,小麦水稻两季种植,标准化农田建成后,农田外围水泥路四通八达,农用机械深入田间畅通无阻,泵站三步一岗随时补给水源,让稻子在一个不短的生长周期内获得无微不至的“关怀”。

不同于传统的人工放水,如今4000亩的农田只需要1名技术与和6名工人维护,管护人员比以往减少了将近一半。人手少了,收成增了,以上半年种植的小麦为例,亩产由500至600斤/亩提升至900-1000斤/亩,眼下水稻还处在收割期,葛爱国估算今年亩产为1200-1400斤/亩,而之前亩产为900-1000斤/亩。

如今在新区像白马湖农场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一共有82个,土地经营均采取规模化种植,农田种植大型机械使用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规模效应正逐步凸显。“耕田机翻地、无人机撒药、收割机收割,可以说‘穿着皮鞋就能来种地’。”葛爱国笑着说。

除了规模高效,高标准农田的生态底色同样精彩。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镇江新区通过衬砌渠道(指用石料或砖、水泥板等材料,砌渠道底及边坡,防渗水防垮塌)、配套田间水利工程、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措施,有效改善区域内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率。“经测算,自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新区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41万亩,每亩可节水60-150立方,节约电费20-45元。”陈雪芬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成效的取得离不开新区对该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与高质量管控。”新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孔红专说,新区通过广泛征集当地村组代表、村干部和种植大户等多方意见,确定高标准农田实施区域,结合区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进行现场论证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区实行监理负责制,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在每个项目实施点安排专人负责监督检查,实现项目全过程跟踪督导,确保项目如期高质高效完成。

今年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3月启动,通过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和项目建设进展周报制度,建立区镇微信工作群,形成联动机制,做到以天保周,以周保月。即使是在疫情期间,工程仍于5月全面竣工,全面完成1.7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镇江市率先实现高标准农田的“十三五收官”,创造了“新区速度”。截至目前,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5.33万亩,惠及3个乡镇、14个行政村和3个农业产业园区。

立足十三五经验,迈向十四五建设,从2021年至2025年,新区将完成1.4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粮食种植区域全覆盖,有力确保粮食安全,推动新区农业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全媒体记者  张琼霞  通讯员 高涛  戴依然)

编辑:金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