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宁镇城际预计明年开工!镇江地铁线网规划获批!

近日,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九大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出炉,包含基础设施建设九大提升行动计划的111项重点任务。最受大家关注的宁镇铁路、宁句城际都已确定具体建设时间。

镇江连日来高温,

烧烤模式实在让人吃不消,

镇江的小伙伴好羡慕有地铁的城市,

到哪都很快~很凉快~

别急,小编这就奉上镇江人民最关注地铁信息

总投资100亿!宁镇城际预计2018年开建

规划线路起于仙林东地铁站,经宝华、下蜀、高资,接入镇江,全长约45公里。考虑将来线路两端分别延伸至沪宁城际仙林站和扬中方向。

目前正在开展方案研究,力争2017年列入《江苏省沿江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或《长三角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力争2018年开工建设,总投资100亿元。

最快2021年建成!宁句城际今年开建

除了宁镇城际外,另一条备受关注的宁句城际(S6号线)力争2017年开建,建设周期2017-2021年,总投资38亿元。

南京至句容城际轨道全长37.2公里,线路起于马群,经麒麟、汤山句容城区;全线共设车站15座,设车辆段1处。

惊不惊喜?

兴不兴奋?

官方发布的权威消息,

再次确认了镇江地铁的利好信息!

当然此次发布的文件中

还有很多好消息!

基础设施建设九大提升行动计划重点任务

(一)轨道交通提升行动

1.国铁工程。推进连淮扬镇铁路建设,“十三五”时期力争建成投入使用。力争开工建设镇宣铁路项目,形成铁路大动脉的“十字交汇”。


2.城际轨 道交通工程。加快宁镇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开工建设。2017年开工建设宁句轨道交通项目(S6线),力争开工建设南沿江城际铁路。推进扬马城际、镇江东站至南京禄口机场轨道、镇江扬州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


3.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加快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修改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启动前期规划与报批工作。开展中心城区至辖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研究。借鉴上海金山线模式,研究利用京沪铁路和镇瑞铁路既有线改造可行性,推动轨道交通公交化运行。优化整合现有资源,组建轨道交通投资集团。

(二)城乡道路联网贯通提升行动

1.对外交通工程。加快江宜高速建设,推动跨江南北径向联系,打造沪宁、京沪高速公路“十字”交汇点。加快镇泰高速镇江段建设,构筑扬中及镇江新区至沪宁高速公路的直达高速通道。加快镇江大桥建设,打通苏中地区与苏南的交通瓶颈,打造江苏南北中轴交通枢纽重要节点。加快推进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强化西部地区和南京的快速通达,加强镇江扬州城市型通道研究,强化快速路对接,满足宁镇扬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

  2.区域道路贯通工程。构建完备的区域交通体系,促进西部片区与西南片区之间、西南片区与东南片区之间及东南片区与东部片区之间的衔接互通,加快推进S266、S002等建设,实现句容城区至下蜀、宝华等的互通;加快S358、G523的规划落地,实现句容、丹阳、扬中间的快速出行;实施S265丹徒段、S357丹阳段、S122丹阳段、S238扬中西来桥段等一批国省干线工程,实现扬中、新区、丹阳间的快速出行。推进城市快速路工程,着力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瓶颈路段快速化升级改造,着力发挥丁卯桥路快速化改造、沪宁支线、镇丹快速通道、243省道快速化改造、老312国道快速化改造项目的支撑作用,提升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力。

  3.城区路网优化提升工程。加快“四横十纵两联”的骨架路网建设,以骨架路网呼应城市发展轴线,突出1088平方公里大城区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促进城市形态由松散状向紧凑团状演变。强化城区范围内道路微循环建设,实现城区内部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和快捷通畅。

  4.危桥改造工程。加强城市桥梁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加固改造,或结合道路改建进行拆除重建,对未移交市政管养的城市桥梁由产权单位加强管养并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城市桥梁安全运营。到2020年,确保主城区桥梁危桥改造达标率达到100%。

  5.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开展“四好”农路建设,加快推进双车道四级公路改造,提升通镇村公交道路服务水平,同步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延伸工程,拓展农村公路的服务范围,向新型农村经济结点延伸,特别是加快连接乡村旅游节点的生态公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500公里,全面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效率。

(三)港口航运扩容提升行动

1.航道通航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5万吨级海轮直达镇江港;推进扬中夹江航道整治前期研究,通行3千吨级船舶;建设镇江内河干线航道,通行1千吨船舶。


  2.港口集疏运体系完善工程。构建以港口为主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对腹地的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大港港区三、四期铁路支线,高资、龙门港区铁路支线,谏壁港区索普铁路支线,丹阳陵口作业区铁路货场;建设扬中港区八桥作业区疏港公路、高资港区疏港公路(茂港路)、扬中港区夹江作业区疏港公路(S358北延)、S462、义东路、东升路等项目,使高速公路无缝衔接核心港区,干线公路连通所有港区,高等级公路连接主要作业区和产业园区,加强沿江、沿河主要港区之间的横向联系。推动铁公水多式联运。


  3.港口资源整合扩容工程。制定《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岸线空间,强化对全市岸线监督管理、开发利用,控制岸线腹地空间,保护好城市滨水空间。加快镇江港港口扩容提升工程,坚决整治小散码头、不合规码头,推动现有码头的升级改造,增加公用码头比例。研究制定内河港口规划及管理办法,强化内河航道对区域重要枢纽的支撑功能,推动内河港口、运河和长江港口的联动发展。积极推进“一城一港”体制建设,统筹推进全市港口及岸线资源规划、建设及运营等,有效遏制同质化无序竞争。

(四)综合交通节点构建提升行动

1.通用机场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镇江新区大路通用机场功能,加快水上跑道建设和机场扩建步伐,提升机场综合保障运营服务能力,力争成为国家首批A1通用机场。加快推进丹阳、句容、扬中、丹徒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全力实现镇江航空运输新的突破。

  2.镇江东站枢纽建设工程。将连淮扬镇铁路镇江东站打造成综合枢纽站,形成南北铁路大动脉“十字交汇”。

  3.镇江城区火车站改造工程。加快推进镇江城际站南北广场一体化建设,推进京沪高铁镇江南站一体化改造,改建南徐公路客运站,建设城市公交、出租车、自行车停靠点等配套基础设施,优化完善广场布局,打造市区综合交通重要节点。

  4.连淮扬镇铁路大港站建设工程。将连淮扬镇铁路大港站打造成新区、扬中、丹阳综合交通连接点,提升“金三角”地区的综合交通保障能力。

(五)公共交通提升行动

1.绿色低碳交通工程。建立低碳主导,强化公交优先与慢行友好的城市交通模式。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优化公交线路。骨架线路沟通主要公交服务区,联系城市主要地区和客流集散点,实现直达、快速、准点、可靠;公交干线覆盖城区主要道路,联系骨架线路主要换乘枢纽,线路走向设置灵活,长度适宜,保证较高服务水平;公交支线合理串联城市次要干道和支路,填补中心城区空白,联系服务区内的主要社区、市场、超市、就业地等,广泛服务市民通勤换乘和日常弹性出行服务。开展慢行空间的建设,结合城市绿化、旅游资源等打造安全、舒适、友好的慢行环境,建设不少于150公里的休闲绿道(步行道、自行车道或集两者于一体的综合慢行道),鼓励非机动车和步行出行。

  2.公交站点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大桥公园、禹山北路、高校园区等公交停保场建设,公交汽电车进场率≥95%;配建、加密公交站台,新改建城市主干道港湾式站台设置率100%,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95%;新建、改造6车道以上城市道路,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公交专用车道里程≥6公里/百标台。

  3.停车场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以配建停车为主体、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应体系,在4A、5A主要景区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停车场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主城区新增停车泊位24000个,总泊位数达80000以上。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根据“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进立体式停车场建设。远期城市机动车拥有量与机动车停车泊位比达到1:1.2。

(六)水体治理提升行动

1.水利防洪工程。加快推进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镇扬河段三期整治以及年度应急整治工程建设,保障长江重要险工和节点岸段防洪安全。加大区域治理力度,加强河湖水系治理,着力推进区域骨干河道整治,加快实施新孟河延伸拓浚、九曲河整治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加强洪水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高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形成流域性防洪减灾体系和城市防洪体系。

  2.排水防涝抗旱工程。按照镇江市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要求,系统化实施排水防涝抗旱设施建设和改造,统筹源头减排系统、管渠泵站系统、涝水行泄系统和河湖水系,构建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抗旱体系,完成国家下达的城市排水防涝抗旱补短板建设任务,提升城市排水防涝抗旱综合能力。

  3.污水处理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城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全市城市建成区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市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万立方米/日,总处理能力达到43万立方米/日。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19年,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到2020年,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收集与处理水平显著提高。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到2017年,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提高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实现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建立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保障机制。加强污泥处理处置。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达标改造,市区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或永久性处理处置设施。2020年底前,县(市)实现永久性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全覆盖,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100%。

  4.供水安全工程。开展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构建水源达标、应急水源、深度处理、严密检测、预警应急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将县级以上在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监察纳入环境监察工作计划,每年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同步实施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善县级以上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建设与管理。全面完成既有自来水厂深度处理改造,新建水厂一律达到深度处理要求,逐步由安全供水向优质供水转变。2020年,市县基本实现“双源供水”和自来水深度处理两个全覆盖。

  5.水体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新一轮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行动,加快市域内水体治理,加强水系沟通。实施清淤疏浚,深化推进“一湖九河”整治,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构建健康水循环体系。2017年,实现建成区河(湖)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到2020年,全市城乡黑臭河道疏浚一遍。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质有效提升、水生态得到修复、水文化彰显、城市滨水空间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6.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落实国家试点要求,统筹规划和开展“渗、滞、蓄、净、用、排”系统工程,全面实现“海绵”城市目标。加快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区示范工程建设,优化LID设施功能,提升其经济性、适用性和景观效果。推广雨水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达40%以上,有效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自然生态效应。构建健康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综合提升、径流污染有效削减、雨水资源高效利用。2017年底,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任务和目标。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七)智慧镇江建设提升行动

1.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和公共财政支出,利用地方国有资本主导投资运营的数据平台,鼓励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参与镇江大数据中心建设,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增值电信企业建立行业云和公共云,开展云数据中心的运营服务,加快向云服务转型。加快推进“生态云”优化提升工程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结合镇江产业特点,重点选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旅游等行业实施窄带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窄带物联网建设。

  2.宽带网络能力提升工程。深化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新建住宅小区、商住楼、校园等重点场所100%共建共享、100%光纤接入。提升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落实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充分满足群众各类通信需求。到2020年,城域网出口带宽突破3200Gbps,城镇、农村宽带平均接入速率分别达到80M和50M。

  3.基础网络平滑演进工程。全面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联合重点终端厂商,加快更新和替换步伐。到2020年,实现4G网络城乡全覆盖,4G基站达到1.5万个,基站总数达到2.3万个,并基本实现终端IPv6化,推动LTE(无线通讯标准)向5G平滑过渡。

  4.智慧交通创新工程。构建“1个数据资源中心+4大综合业务系统(运行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安全应急指挥系统、能耗排放与环境监测系统、信用管理系统)+N个出行服务平台(公路、航道、运管、海事、港口等子行业)+N个市县多级业务系统”,逐项落实“互联网+交通项目”工作。到2020年,建成适应现代交通发展要求,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智慧交通和智慧港口,实现城乡居民出行更便捷、更高效,货运与现代物流业更具竞争力,深度融合于交通运输生产管理全过程、各领域。

  5.全域智慧旅游建设工程。加快“旅游+互联网”全域智慧旅游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建设全域旅游产业大数据及其应用体系,优化我市智慧旅游发展环境,提升旅游业智慧管理、服务与营销的综合实力。到2020年,基本完成“一中心、两平台、三体系”(旅游大数据中心,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旅游管理体系、旅游服务体系、旅游营销体系)建设,建立旅游大数据分析系统,推进旅游、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涉旅数据信息共享。

(八)生态环境提升行动

1.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工程。建设涵盖大气、水等要素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强化重污染天气、农产品产地、有毒有害气体等关系公众健康的重点领域风险预警,建立健全预测预警制度、技术和工程体系。加强化学品、易燃易爆品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完善并落实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制度和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化工园区、危化品储区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气象、地震、地质、洪涝和风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2.重点片区整治工程。加大西南片区、东部谏壁片区、镇江新区和高资化工区整治力度,生态环境得到实质性改善。谏壁片区突出企业污染治理,对现有企业实施废气、粉尘和废水治理,改造提升一批,关停搬迁一批;强化环境治理,提升污水处理设施,沿苏南运河建设生态绿化带。西南片区强化企业污染治理,突出整治企业粉尘污染,关闭一批重污染企业,淘汰一批产能过剩企业,改造一批具备发展潜力企业,打造矿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高资片区扎实抓好污染企业专项整治,积极开展废气、粉尘、废水、危废、危化品运输车辆专项整治,加大巡查密度,加强环境监测,严格源头管控,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3.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推广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循环低碳建设、养护及运营管理技术应用,积极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枢纽场站等推广光伏能源微网(“金屋顶”计划)。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再生里程占大中修总里程的比例达40%以上。加强生态防护、植被恢复与路侧绿化建设,增加碳汇能力。推进公路沿线万亩绿化工程。在公路、港口、航道等方面开展生态修复。大力推进港口、运输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全面推进港口码头堆场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或实现封闭储存。推动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处置设施建设,做好船港之间、港城之间污染物转运处置设施的衔接。实施航道绿化工程,形成苏南运河、丹金溧漕河干线航道风景带。推进绿色、被动式建筑及美丽镇村建设,2020年,全市50%的城镇新建建筑按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建成4个美丽宜居镇、40个美丽宜居村庄。

  4.山体整治工程。开展主城区26座山体整治,打造成景观山和城市绿肺。在前期山体整治基础上,通过修缮山体道路,新辟出入口,建设游园、体育、文化、旅游服务设施,保护和新增文化景观等措施,实施山体保护和整治;推进市区风景区整治,科学划定并有效控制保护范围,保护自然山林景色、植被,禁止开山采石,因地制宜对裸露山体进行绿化。协调山体与景区、城市、长江间的景观环境。强化建筑景观环境影响分析,建筑风格与景区环境保持协调。修复区内文物古迹点,保护人文资源。建设山体道路,完善景观游憩、体育文化等附属设施。有序迁移周边企业,在环境协调区内禁止设置工业用地等;加快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因地制宜,实施复土还原、取土造地、特殊改造。实施主城区山体滑坡治理工程,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废弃宕口复垦复绿、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废弃矿山治理国家示范工程。

  5.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以畜禽养殖为重点,切实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全面清理整顿非法和不符合规范标准的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到2017年、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分别达到60%、90%。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建成粪污收集、处理利用设施。落实“种养结合、以地定畜”的要求,加强粪污还田,推进化肥施用减量化。加大农村废弃药瓶、废薄膜等治理力度,有效控制白色污染。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化肥施用量较2015年削减5%,农药施用量确保实现零增长。

  6.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工程。大力推广城乡垃圾分类,推进城乡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镇江城区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到70%,辖市城区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到60%,积极开展镇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全面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积极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在丹阳市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座,设计处理规模1000吨/天,力争于2018年底建成运行,全市形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规模3150吨/天的能力。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项目,进一步完善收运处体系建设,2018年底达到140吨/天处置能力,力争2020年达到260吨/天处理能力,实现主城区餐厨废弃物处置全覆盖。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

  7.环卫基础设施提标改造工程。对现有公共厕所实施提标改造。借助城市道路、广场等工程建设,新增附建式公厕。2020年,二类以上公厕比例达到40%。同时,大力推进商场、酒店等内部公厕的对外开放。对现有不达标的垃圾转运站实施改造,结合新建小区配建垃圾转运站。进一步提升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水平。2020年,实现垃圾运转站布局合理、达标运行。

  8.低碳示范区工程。建设低碳小镇,打造低碳产品应用示范区、技术展示区、技术研发集聚区,加快推进国际低碳大会永久性场址建设。加快官塘国家低碳城镇示范区建设,依托南山、安基山、四平山、大莱山、回龙水库、四明河等优越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加快低碳规划建设。到2020年在低碳减排效益方面,实现总二氧化碳减排量19.2万吨,减排率达4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70%,达到0.57吨/万元GDP;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0%;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比例100%;绿地率49%,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的国家低碳城镇示范区。

(九)能源结构优化提升行动

1.能源安全保障工程。加快推进句容华电二期、句容抽水蓄能电站、丹徒燃气热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改造城乡配电网,实现配电网自动化全覆盖,加快构建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运行安全可靠的坚强智能电网。优化成品油设施布局,加快成品油输送通道建设,建立完善的全市的成品油销售网络。加快句容华电、孟家港等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城乡天然气管网覆盖率,扩大天然气应用范围。到2020年,全市发电装机规模达1100万千瓦,煤炭中转储备能力达到2500万吨,天然气利用量达到15亿立方米,全市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煤炭消费削减工程。强力推进燃煤锅炉整治,强力推进耗煤产业“去产能”,强力推进煤电机组升级改造,不再批准新建燃煤发电项目,大力推进煤炭消费削减工作。到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减少330万吨,电力行业煤炭消费占煤炭消费总量比重保持75%以上。

  3.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以车船用气和工业“煤改气”为主要增长点,拓宽天然气利用领域,促进天然气替代煤炭、柴油、燃料油等。积极推动公路、船舶使用LNG燃料,有序推进工业燃煤锅炉改燃气锅炉或燃气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鼓励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结合分散燃煤整治和小锅炉关停,积极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减少企业、居民直接用煤需求。科学规划布局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实现充电基础设施在全市7个辖市(区)、所有园区的“全覆盖”。到2020年,全市各类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9750辆,建成充电桩1万个左右。

  4.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继续实施“金屋顶”计划,到2020年,全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达到50万千瓦。大力推进扬中国家级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扬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40万千瓦,扬中主岛实现无煤化,绿色清洁能源占比达33%,居民和服务业用电100%绿色化。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利用,因地制宜、适度发展风电,多形式促进地热能利用,到2020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达到7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争取达10万千瓦,实现可再生能源比重的跨越式提升。

来源金山网微信号

责任编辑:万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