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丨有些“社恐”可能真的是病

今日镇江讯(通讯员 沈蕾 胡启梅 全媒体记者 杨泠)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戴好帽子、塞上耳机、看着手机,再戴一副遮住半张脸的墨镜才敢出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样的“社恐”人士?

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欧晓曼介绍,“社恐”是社交恐惧的简称,又叫社交焦虑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如今,“社恐”一词似乎已经成为流行语,很多年轻人抱着玩梗自嘲的心态谈论它,“社恐”并没有像其他精神疾病一样受到重视。

什么是“社恐”?

社交恐惧是指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产生明显的害怕或焦虑,通常在青少年时期起病,是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面对社交场景时会感受到不适,害怕陷入尴尬境地以及被人评判,除了心理上的紧张不安,还会伴有脸红、发抖、心跳加速、不敢对视等表现。很多“社恐”人士的痛点就是不敢社交,一面对人群就紧张焦虑。而现在,社交恐惧从医学概念演变为人们经常互相调侃的梗。

随着“社恐”一词被泛化,是不是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病理性社交恐惧症人群在增多?对此,心理专家认为,与其说社交恐惧人群有增多的趋势,不如说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可能存在社交恐惧倾向,相应的,也体现出人们对精神心理需求的增高。

广义上的社交恐惧症确实可以说是现代人的通病了,有些人的“社恐”达不到精神疾病的程度,但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现代社会虽不至于“人人皆社恐”,但“社恐”现象确实值得更多关注。

“社恐”人心里在想什么?

为什么面对人群时就有焦虑感呢?有些人面对人群的时候总有焦虑心情,比如和同学聊天时,如果对方没有对自己刚才说的话做出回应,就会认为:对方是不是觉得我刚说的事情很无聊?久而久之,这些人就很害怕和人打交道。这种紧张感和焦虑感的出现,就会让自己面对人群时总想逃离。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被称为认知加工偏差,社交恐惧症往往与认知加工偏差有关。比如在面对社交人群时会夸大负面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或者对模棱两可的情况作出消极的解释。

如何应对“社恐”?

对社交恐惧的治疗大多不是针对恐惧本身,而往往是针对如何接受恐惧,并克服对社交环境的回避行为。

催眠疗法:在催眠状态下,心理医生帮助分析、挖掘“社恐”人士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试图寻找到发病的根源,以帮助患者走出困境,摆脱社交恐惧,回归社会。

认知疗法:心理医生用专业技术纠正或改变“社恐”人士错误的理念和认知,强化正确认知,教会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

药物疗法:主要是运用某类药物,调节体内某种失调化学物质。

物理治疗:是一种经颅微电流刺激方法,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改变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社交恐惧、焦虑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以达到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

编辑:卞婷婷(见习)

审核:沈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