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聚焦)精准扶贫,加快乡村振兴发展

今日镇江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落下农村。在昨天的联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共同为精准脱贫把脉,吹响乡村振兴的“冲锋号”。

多措并举,推进精准扶贫

“要小康先健康 要脱贫先治病,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因病致贫。”方玉强委员从农村贫困人群病残问题入手,认为这一问题已成为脱贫奔小康的严重制约因素,当前存在着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多、医疗保险待遇相对低、政策落实不统一、社会救助协同力差的问题。如何化解呢?他建议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认定对象做到靶向精准,同时制度设计要更加强调受助者的“获得感”,医疗救助资金要做大蛋糕,社会化救助机制要重视统筹协调和专业化水平。

孔令萍委员在丹徒区农委工作。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和“十三五”期间的扶贫成效,分别开展了“强村富民双达标”行动和“强村富民达新标”行动,通过近5年时间帮扶取得了一定成效,孔令萍就是见证者。而当下,为进一步巩固现阶段的精准扶贫,她认为应着力从四个方面着手,分别是强化政策扶持,输血造血并重,凝聚工作合力;强化分类指导,突出产业扶贫,解决增收难题;强化机制引导,破解瓶颈问题,明晰资产权益;强化“三资”管理,破题产权改革,做好富民文章,通过这些举措,共同推进精准扶贫。

刘铮委员也在农口工作,作为市农委农业信息中心副主任,她接触到的农业信息广,思路也更为开阔。她认为当前农村正在经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广阔的天地召唤着更多的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和返乡创业农民等到农村去施展才华,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进一步改变传统模式,打造新兴业态,改变粗放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推进电子商务,改变小农经济,打造双创平台,让创业创新为农村产业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精准建言,接地气出实招

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政协委员们的情怀所在,大家希望后继行动尽快开展。熟悉委员李传德的人都知道,他是我市的茶叶专家,同时还是市农委副主任兼市林业局局长,这样的双重身份下如何看待精准脱贫呢?果然,他的建议操作性更强,他认为精准扶贫应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发展“经营主体+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的脱贫攻坚新模式,让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更多扶贫对象建立更长久、更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充分利用经济薄弱村的优势资源,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增加农户就地就业,把扶贫由“输血式”变为“造血式”,实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无缝”对接,经营主体发展与脱贫增收“双赢”目标。

陈声秦委员是作为一名资深新闻工作者,发言具有浓郁的实证色彩。他表示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以来,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农户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数字弄虚作假等,“精准”二字,落实起来不尽如人意。他认为改变此现状要建立准确、严格的数据分类体系,建立协调统一的扶贫网络和扶贫政策,建立长期帮扶跟进机制,建立提升贫困人口素质的教育机制,以此让贫困人口真正贫有所扶。

黄修德委员是一位农技专家,他的建议更有针对性。他表示,近年来,我市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16年底,在册统计的农机户有40761户、农机服务组织458家、农机合作社309家,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了12.54亿元。但是,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还相对薄弱,存在着经营规模小、支撑保障政策相对滞后、政策扶持还不够健全完善、农机经营主体各类人才缺乏等问题。建议推行“互联网+农机社会化服务”,健全和创新农机社会化经营服务机制;加大对农机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鼓励投入主体多元化,鼓励引导贫困户与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乡村振兴,镇江正在行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怎样优先,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梳理。记者发现,委员们对精准扶贫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建言献策上,而且已经开展了积极的行动。

贾君委员来自农林院校,她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对复合型农业人才的需求空前迫切,必须要重视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她建议进一步加强引导,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和有志青年投身现代农业,重点将他们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培训培育的针对性,全面开展校地合作,借鉴“太仓班”模式,定向培养农业专业技能人才,同时政府应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庄晋财委员认为,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产业兴旺”是抓手,因此特别强调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市为了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出过许多措施,如发展“互联网+农业和休闲创意农业”、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等等。显然,这些措施旨在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碎片化经营难以培植农村优势产业的状况,从大方向上看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上述任何一种农村产业发展模式,都不能仅仅依靠农村尤其农户自身的力量而实现,建议引入城市生产要素,促进城乡要素融合共生,这才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与基础。(文/图 全媒体记者 竺捷 王露 沈春来)

编辑:吴悠

(作者:沈春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