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盯上”扬中21岁小伙 不良日常习惯埋祸根

今日镇江讯 2021年伊始,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引发全网讨论:《巴啦啦小魔仙》的凌美琪扮演者孙侨潞在1月1日疑因心梗去世,年仅25岁。孙侨潞的母亲发文:“之前和你一起看到那些心梗猝死的新闻,并没有放在心上,可谁知道,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女儿身上!”与此同时,“为何心梗会缠上年轻人”这个问题被网友推上新浪微博热搜榜。

在被疾病缠上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会“中招”,殊不知,年轻时的放纵为日后发病埋下了隐患,近年来多种疾病呈现出的年轻化趋势,便是证明。

就在最近几天,我市一名21岁小伙陆阳(化名)就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几度心跳骤停,经江大附院心内科团队数小时的生死抢救,才从死亡线上拽回。

小伙突感剧烈胸痛

抢救过程中几度心跳骤停

家住扬中的陆阳是一个阳光大男孩,平时身体并无不适。发病当天,陆阳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烈疼痛,并伴有心悸、出汗的症状,休息后也没有得到缓解。家人赶紧将他送到扬中当地医院就诊。经过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当地医院立即建议转院,在父母的陪同下,陆阳被迅速送至江大附院救治。

患者入院后被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刚送到医院急诊抢救室时,陆阳就突发意识丧失,合并致命性心律失常,医护团队迅速予以电除颤后,通过急诊心肌梗死绿色通道送入心脏导管室,争分夺秒开通血管。

心内科迅速行急诊冠脉造影,提示左前降支内膜不光滑,开口70%狭窄,中断完全闭塞,远段TIMI血流0级。立即行急诊PCI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前降支中段抽出了血栓,术后进入CCU监护病房。

心梗患者并非介入手术后就能高枕无忧,真正危险的还有术后的监护过程。心内科主任袁伟教授介绍,由于血管被堵死,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细胞会出现坏死,此时心脏的电生理极其不稳定,即使血管打通了,也容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所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术后仍有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需要继续监护及强化药物治疗。

陆阳在监护过程中反复出现四次室速室颤,心跳骤停,经过电除颤等抢救措施,才转危为安。

整个抢救过程中,陆阳屡次被告病危,父母的心悬到了嗓子眼。病情稳定后,家人对医生连连道谢,经历这次“劫难”,一家人百感交集。

熬夜、抽烟、久坐

不良生活习惯埋下“祸根”

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从陆阳“干净”的既往病史来看,并不能和心脑血管疾病扯上关系。但医生追问到生活习惯时,一个个关键词就浮现出来。

虽然只有21岁,但陆阳已经有2年的烟龄,平均每天要抽20支烟;他喜欢打游戏,久坐、熬夜是家常便饭;三餐也是极不规律,特别爱吃高脂食物;没有运动爱好,从不锻炼身体……条条命中心梗高危因素。

袁伟介绍,近年来,青年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已经屡见不鲜。江大附院心内科收治过心梗的大学生,30岁左右的青壮年更是不少。

在很多人眼中,心梗可能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其实,除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外,抽烟、熬夜、喝酒、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心梗的高危致病因素。年轻人如果经常熬夜、抽烟酗酒、暴饮暴食等,就会造成血管持续痉挛收缩、血液黏度增加、形成局部血栓,最终导致血管堵塞、心肌梗死。

年轻人爆发心梗

危险系数更高

袁伟说,年轻人爆发心梗,通常起病急骤、症状凶险,发生猝死的几率比老年人更高。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的病程长,在反复发病的过程中,身体会形成耐受或代偿,而年轻人一旦发生心梗,由于身体没有代偿保护机制,非常容易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进而发生猝死。有些患者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健康,出现不适症状后还会选择忍耐,延迟就医,从而错过急救的最佳时机。

袁伟介绍,心梗危险系数极高,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医是关键,这就要求人们认识和了解心梗发作的早期信号。

胸痛是心梗的最典型症状,约70%的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胸痛,还可能出现烦躁、低烧、心慌、出汗、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有些非胸痛患者容易忽视病情,继而导致延误治疗。

遇到突发心梗的紧急情况时,应保持镇定,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停止活动,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或者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就地采取半卧位,保持气道通畅。(通讯员  孙卉    全媒体记者 杨泠)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