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携手同行 同唱幸福美——喜迎镇江市两会特别报道之一

■编者按

经历了极不平凡的2020年,市两会又一次向我们走来。过去的一年,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跑起来的镇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有热度,展现出浓厚的氛围、喜人的态势。镇江日报今日起推出一组特别报道,通过故事、案例来展现社会各界特别是奋斗在创新创业发展一线的普通市民感受到的镇江温度、温暖和温情以及不断增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幸福是什么?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解读。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市城乡大地分别展开的老小区改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等工程让百姓真切体会到环境之变、出行之便……清澈的河水、平整的道路、变靓的居住地……构成2020镇江美好生活记忆的重要组成。温暖所在,即是幸福!

老旧小区改造“破茧成蝶”

打小就住在老北门的胡二龙今年67岁,耳闻目睹了老北门的诸多变迁。年终岁尾,在出新后的社区文化广场,老胡向记者比划着说:“现在的梦溪路原来是护城河,修建河道挖出的土堆成坡,便是老北门的前身。这里原来还有个七星巷,有乾隆下江南时的民间传说……”

历史交替中,老北门虽变“老”了。但给老胡印象最深的是最近的“新”生!老胡说,老北门这里因多家开发商建造的房子参差不齐,三四层、六七层的老楼相互紧挨着,狭窄的通道给人以逼仄之感。楼间空间紧张,造成停车难,紧邻外国语学校和红旗小学,上下学时,拥堵几乎成了每天要上演的“戏码”。这里有老年住户叫出租车去医院,不少时候司机一听在老北门就怕了,扔下一句“车子不好进出”就弃单了。而且原来蜘蛛网似的各种电线在空中交织,剥落的外墙和锈迹斑斑的空调架,让走在下面的行人不得不小心翼翼。

听着胡二龙对往昔的讲述,再看看如今改造后大变样的老小区,告别“脏乱差”的老北门好似换了人间:头顶私拉乱接的电线没了,接在楼外的下水道统一纳入地下污水管线,楼顶的垃圾清理了,易污染的二次供水水箱也拆除了……胡二龙说,改造时由于路窄,吊车和卡车不能同时驶入,社区只能安排卡车停在一墙之隔的359医院,由吊车将垃圾一点点吊到卡车上,大扫除清运楼顶好几百吨垃圾。之后平改坡、重新铺设了隔热层,他家住在顶楼,受益感受更深,以前是冬天冷夏天热,现在则是冬暖夏凉!老胡还夸赞社区工作细心,特意联系了供电部门,免费帮居民给车库统一接电线,消除了私拉乱接的隐患。

接过车库的话匣子,绿竹巷片区的网格长张春兰骄傲地称:“我们那边的新车库敢说是镇江第一!”74岁的张春兰居住的绿竹巷老小区,原来因年久失修,居民很是感到憋屈。“没改造之前,我也想着能早点搬走,因为环境差,为了争点空间,邻里摩擦不断。”张春兰没想到改造后真是翻天覆地。“原来我们这里房价一平方米8000多,改造后能卖到14000元,都不输新楼盘了!”

往里走去,只见一路上既有精美的文化墙,还有别致的小水泥凳,真是一步一景。而一间200平方米左右的钢架结构车库至少可容纳50辆电动自行车,里面有充电装置,玻璃屋顶采光良好,外墙还准备安装电子屏,用于小区宣传。除旧迎新,支持改造,张春兰带头拆掉了自家的铁皮棚车库,在她的带动下,26户居民完成自拆,为小区环境提升赢得空间。

而随着欣逸物业的进驻,老小区管理也更加正规。胡二龙和张春兰现在逢人便夸这是托了党和政府的福。环境好了,居民们的精气神也高了!胡二龙还希望老北门的路将来能改为单行道,以彻底解决拥堵问题;张春兰则说,不少居民还想加装电梯,住得更舒畅,这是他们的新期盼!

村企联建共促“三赢”

乡村环境改善,留住了乡愁。2020年4月,丹徒区世业洲上的先锋村获“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命名。当年开展的村庄环境整治,将家家户户门前的小塘打通清淤,让河道“活”起来、村庄“靓”起来。整治过程中,虽有少数村民舍不得河塘里圈养的鸭、鹅等家禽,但经过村干部和乡贤上门做思想工作,大家还是统一了认识,最终令村里大大小小100多处河塘告别了污水四溢、臭气熏天。

今年68岁的宋守平便是协助村里做好这项工作的有威望村民,因为退休前他是村小的老师。提到现在的环境,宋守平用了“净、齐、美”三个字概括。鸟语花香、水清岸绿也打开了村民们的心扉。“如今村里到处欢声笑语,白天大家心情愉悦,勤奋工作,晚上欢聚一堂,安享幸福生活。”宋守平介绍,村民们特别支持整治,不少人自己动手整理房前屋后,干不动的也会主动找施工人员,请他们把自家门口的杂物拖走,村里清出的空地,则变成了文体小广场。

环境变美,产业也更兴旺。村党总支书记黄娟告诉记者,先锋村正沿着“党建+旅游+富民”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着习总书记“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的嘱托。四季春高效农业园、润清生态科技产业园和金色年华健康养生谷等村企联建项目,流转土地4000多亩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每年给村民创造务工收入300余万元,实现了村民、村集体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如今村民不用辛苦种地,一年可以有800元一亩的土地租金,农民“靠天吃饭”成了历史。土地流转后,年轻劳动力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外出打工时还不必惦念农忙要赶回来。宋守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原来种一亩地一年最多也就收入1000多元算,5亩地也就挣5000元,也就是现在打工一两个月的工资。”

朱永山是先锋村3组的村民组长,他对这种暖意更有感觉。“家里原来有9亩地,种一季玉米一季小麦,可整天担惊受怕,生怕遇上旱涝虫害等损失。如今光收地租,什么也不干却稳赚7200元。”不种地的朱永山还有个新身份——金色年华健康养生谷的管理员,“一天工作8小时,挣80多元,也就管理花木、打扫树屋,比农活轻松多了,村里八九十号人都在这工作,年龄都在六七十岁,最大的将近八十岁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老人在家门口也能工作,有钱赚,村民间的矛盾也少了,老人不用向儿女要生活费,日子过得宽绰的还能给孙子孙女点零花钱。现在大家都愿意住在村里,养生谷种了许多树木和中草药,是天然氧吧,空气也好。”

朱永山笑道:“前不久,养生谷还办了首期艾灸培训班,五六十位村民赶来听课,未来还打算大规模种植艾草,生产制作保健产品,这又为村民提供了一条致富新路。村里变得越来越好,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会回来,跟我们一起建设家乡。”

■记者点评

安居乐业是寒冷冬季中每一个人最温暖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础。2020年,百姓对美好生活最直观的认可和点赞就是我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所在。城里老小区虽老,但饱含着市井中浓浓的家园情怀,改造好老小区,特别让老年居民生活更方便、更宜居,大家在新旧对比中更感受暖流阵阵;乡村中水清岸美、路宽屋净,越来越美,农村老人也受益于村企联建,有了固定收入,生活水平和城市不相上下,用实现乡村振兴答好了时代命题。回望2020,城乡居民为温暖美好激动不已,向着“三高一争”加速奔跑也更有信心、更有雄心!(全媒体记者 栾继业 通讯员 袁克新 赵剑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