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奋斗伟力 向着“三高一争”加速奔跑 ——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摘录

杨晓勤委员代表民盟镇江市委会发言

以高质量物业服务助推高品质城市生活

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是打造居民高品质生活、助推镇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

一、打好监督管理“组合拳”。加快物业管理立法,适时出台《镇江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推进物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完善物业市场机制,推行物业服务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建立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物业服务市场机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物业服务综合评价体系和物业服务企业星级评价制度;健全矛盾调处机制,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物业管理投诉受理制度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快速调处体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二、打赢行业振兴“翻身仗”。协同制定《镇江市物业行业自律公约》,建立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操作性强的物业服务行业规范;广泛开展“文明服务住宅小区”“物业行业服务明星”等创建活动,提高全行业服务水平;延伸物业企业供应链,促进“互联网+智能物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慧社区、智能楼宇。

三、高奏红色物业“协奏曲”。建好协调机制,串联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驾马车”,完善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志愿者组织“五位一体”协调机制;凝聚合力共治,织就治理体系顺、环境治理好、服务质量优、社区安全稳、居民生活美的“红色五线谱”;唱响舆论宣传主旋律,提升物业服务行业的社会信誉度和群众满意度,推动全市物业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孙中良委员代表民建镇江市委会发言

推动融合发展 助力产业强市

紧扣“两争一前列”重大使命和“三高一争”奋斗指向,夯实产业基础,构筑竞争优势,以融合发展助力产业强市。

一、锚定新坐标,在“两争一前列”中扛起产业强市新使命。在指导思想上保持战略定力,聚焦“4+8”主导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多措并举,强化创新驱动,狠抓项目建设,优化载体建设;在工作重点上坚持特色发展,推动支柱产业走好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之路。

二、推进大融合,在聚力高端化发展中打赢产业强市攻坚战。一要突出区域融合,向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承接产业项目外溢转移;向西融入宁镇扬一体化战略,加强基础设施、产业互补、协同创新等合作对接;向内推进市域一体化战略,放大整体效能。二要突出两化融合,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广泛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加快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三要突出产城融合,推进“多规合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机制灵活、服务高效、环境宜人的特色小镇、创新社区。四要突出军民融合,支持一批“民参军”项目建设,招引一批“军转民”项目落地,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亮点。

三、激发精气神,在深化市场化改革中汇聚产业强市新能量。一要优化营商环境。既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持续深化简政放权、科技创新、信用体系、资源要素配置等体制机制改革;也要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一座座企业“高峰”支撑起镇江产业“高原”。二要强化考核激励。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注重在产业强市的主战场考察干部、选用干部,考出精气神,考出加速度。三要凝聚智慧共识。全面激发我市各领域、各行业的主人翁精神,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广泛凝聚 “镇江很有前途”的磅礴力量。

徐平委员代表民进镇江市委会发言

提升市民素养 涵养名城气质

提升市民素养,涵养名城气质,以文化软实力助推“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建设。

一、以文化底蕴彰显发展自信,增强文化品牌影响力。发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创建文化传习基地,丰富文化体验场景,推进文化遗产资源社会共享和活化利用;大力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建议设立市长文化奖,推出一批类似《归乡》的精品力作,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打响镇江文艺品牌;培育弘扬城市精神,总结提炼以京江文化为代表的新时期“镇江文化”内涵和独具人文魅力的新时代“镇江精神”,使之成为助推镇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以文化力量提升市民素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力。强化公共文化政策支持,修订完善《镇江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实施标准》,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城市文化地标;精心组织文化惠民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镇江”。

三、以跨界融合涵养名城气质,增强区域文化凝聚力。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实现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借力“互联网+”新动能,拓展“文创+”新思维,讲好镇江故事,彰显名城魅力;助力文明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间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社区剧场”“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依托文化力量推动城市高效治理。

葛玉连委员代表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发言

升标杆 提效能 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镇江样本”

以创建全国第二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契机,升标杆,提效能,着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镇江样本”。

一、坚持“服务+”:以人民为中心,让网格服务更有温度。要将网格化管理转变为网格化服务,积极探索具有镇江特色的网格化标准体系,推动“事在格中办、人在格中管”;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通过网格化将原“各自为战”模式转化为“合成作战”模式,着力推动社会治理高效化;要把网格化服务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机融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社保、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

二、坚持“法治+”:以法律为依托,让多元化解更有深度。深入推进依法行政,针对物业管理、犬类管理、建筑违章、扬尘污染等社会治理难题,加快推进地方立法;完善多元化矛盾调处机制,深入推动“三官一律”进村进社区进网格,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综合平台,逐步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深度拓展全民学法守法用法,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三、坚持“互联网+”:以科技为支撑,让社会治理更有精度。要加快数据共享,构建覆盖全域、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灵活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社会治理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利用;要建设智慧城市,建成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智能化平台,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域”;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最多跑一次”“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等改革举措,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卢道富委员代表市工商联发言

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在实施产业强市“一号战略”中,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企业要心无旁骛、追求卓越。一是注重自主创新,在技术上发挥支撑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强技术攻关,实现自主可控,占据产业链制高点或重要位置。二是注重互补经营,在方向上发挥引领作用。探索“龙头企业+孵化”发展模式,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打冠军”企业。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重组,引导拥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网络的龙头企业“让出中间,占领两厢”,反之则发展“中心卫星模式”,为产业链提升带来更大价值。三是注重协同发展,在聚集上发挥带动作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建立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通、产业链协作、资金链渗透的融通发展模式。

政府要责无旁贷、提升质效。工作机制上要落实“链长制”,组建产业链专班,实施“一链一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项目招引上要推行“龙头企业开单、政企联动招商”模式,靶向发力、精准招商,填补产业链的关键缺失环节;要素保障上要探索“滴灌制”,建立龙头骨干企业库,设立产业链专项发展基金,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精准培育龙头企业做强和节点企业做优;载体支撑上要搭建“共享平台”,推动高品质“双创”载体建设,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全市上下要为龙头企业发挥牵引作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营造良好环境。政府机关要及时研究龙头企业牵引推动产业链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制定适配性制度,总结本土化做法,形成“镇江经验”;商会协会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组建“四大产业集群”和“八条产业链”的商协会组织,积极为企业发展排忧、为政府决策建言、为行业发展鼓劲。

张红娣委员代表致公党镇江市委会发言

抢抓机遇 精准涵养 打造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福地

紧盯海外华侨华人精英回流趋势,抢抓机遇,精准涵养,打造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福地。

立足国际视野,精心打造引才高地。一要转变引才观念,按需引才。坚持以全球化视野、市场化手段广招贤才,对于海归人才实行“使用弹性、管理软性、服务个性”。二要完善保障体系,政策引才。出台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镇工作和服务的政策措施,完善“海外高端人才数据库”建设。三要加强海外联系,真情引才。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组织和华人华侨团体的联系沟通,巧用“故乡情”,打好“校友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镇服务。

涵养创新生态,精准打造育才宝地。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淡化论文、著作、履职年限等因素,完善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营造良好产业生态,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专项资金,建设完善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尝试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海外人才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转移机构,共享成果转化收益,强化任期激励、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

优化服务环境,精致打造留才福地。全方位完善人才服务管理体系,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引进人才、开发技术,实现人才共有、产权共享、收益按比例分配;多领域落实人才生活保障待遇,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住房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签证居留和出入境等服务,加大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等建设力度;大气力提高城市对内对外开放度,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用世界语言讲好镇江故事,丰富城市国际化元素,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王加友委员代表民革镇江市委会发言

高擎法治利剑 护航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推进产业强市,亟须加强法治建设,以法治护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强化制度供给,为法治护航营商环境划清“边界线”。要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成效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和绩效考核;要加强制度供给,加快制定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配套制度;要推进政企互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出台重大涉企政策前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

二、加强依法行政,为法治护航营商环境托起“公平秤”。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实现“最多跑一次、一次就办好”;要完善执法体制机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要推进人性化执法,全面清理涉企行政检查权力清单,推行联合涉企检查,探索开展轻微违法首次免罚工作。

三、完善司法保护,为法治护航营商环境架起“防护网”。要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和跨区域集中管辖制度,严厉打击各类涉企违法犯罪;要切实强化善意司法,严格遵循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原则,对涉企案件慎用限制人身自由和财产的强制措施;要切实提升司法服务质效,建立涉企案件立案“绿色通道”,全力推行网上立案和跨域立案。

四、浓厚法治氛围,为法治护航营商环境吹响“平安哨”。要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将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法律法规、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绩效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涉企普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加强涉企矛盾纠纷化解,推进“三官一律”进网格;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企业综合法律服务窗口,在工业园区建立常态化服务工作站,“一站式”满足企业法律需求。

蒋鹏程委员代表农工党镇江市委会发言

推动镇江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医疗器械产业市场需求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推动镇江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持续发力。

一、以“前瞻规划+统筹布局”,打造产业集聚高地。高标准编制《镇江市生命健康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规划》,将医学影像设备、生物医学材料、检验诊断设备、医疗保健器械等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加强全市医疗器械产业园区统筹规划,引导全市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加强产业集群协同配套,完善产业图谱,聚焦强链补链,促进“医药、医疗、医养、医体”融合发展。

二、以“精准招商+梯度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布局,打造一批知名度较高、品牌影响力较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加大人才团队引进力度,引进培养一批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重点培育壮大鱼跃医疗、金斯瑞生物科技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三、以“创新孵化+平台服务”,推进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高端医疗设备、高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临床研究;探索跨区域共建多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医疗器械分院,推进企业高校共建“云上实验室”“飞地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医疗器械领域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四、以“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助推产业健康发展。市级层面统筹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向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拓展;对本土符合要求的自主创新产品,在同等条件下鼓励医院、社区医疗中心优先采购;强化土地供给、资金支持、人才支撑、产品注册等要素保障,助推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钱伯安委员代表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会发言

推进研发机构建设 增强企业创新源动力

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推进研发机构建设,是镇江聚力创新驱动、助跑产业强市的重要支撑。

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形成关键支撑力。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放宽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保证财政科技支出增幅不低于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要建立多元化技术创新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核心支撑力。一要选得准,发布科技政策指南,开展项目攻关招标,实现人才与工程对接、智力与项目对接。二要引得进,通过团队落户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猎头公司合作引进等方式,打造一批与地方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三要留得住,推行“企业+大专院校”的订单培养、“企业+实验室”的合作培养模式,提高应届毕业生留镇比例。

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形成外智支撑力。要围绕重点产业链优化布局,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要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组织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转化成果;要重视招引大院大所,建设一批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强化部门协调推进,形成服务支撑力。要加强组织领导,促进科技、人才、产业、金融等政策有效衔接,形成扶持合力;要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技术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投融资、行业协作等“五大平台”建设;要建设高效健全的知识产权体系,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企业和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季平委员代表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发言

建好“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好“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是一件党委重视、政府支持、百姓欢迎的好事、实事,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高站位发挥好协商民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将民主协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搭建“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有利于扩大基层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和优势,也有利于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

高规格加强党对基层协商议事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把基层协商议事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主动加强领导,纳入目标考核,把准把好协商议事工作的政治关、程序关、质量关。

高水平推进“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建设。要围绕党政关切、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进行选题,让协商议事更加贴近群众,着力打造党委政府好帮手、人民群众连心桥、委员履职新平台和社情民意直通车。

高质量开展“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活动。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广泛开展政协委员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等活动,以“协商”促“共治”,有效化解基层矛盾,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活力。

高效率打响“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品牌。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法治保证、服务群众”的总体要求,聚焦党政工作要事、民生改善实事、社会治理难事,多商量、真商量、好商量,大力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协商议事工作的浓厚氛围。

编辑:何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